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高考報考 > 專業(yè)大全 > 專業(yè)分類 > 華東理工大學重點學科簡介

華東理工大學重點學科簡介

2009-07-26 18:40:55華東理工大學

類別

數量

學科名稱

國家重點建設一級學科

1 個

化學工程與技術

國家重點建設二級學科

8 個(含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應用化學、工業(yè)催化、化工過程機械、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材料學(培育)

上海市重點學科

10個

化學工程、生物工程(包括生物化工)、應用化學、材料學、發(fā)酵工程、化工過程機械、環(huán)境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農藥學、社會學

  化學工程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學科是國家首批重點學科、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學科總體實力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部分研究領域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是我國化學工程前沿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重大工程技術開發(fā)和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科研與教學基地。

  本學科擁有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超細粉末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國內最早成立的化學工程專業(yè),首批批準的化學工程博士、碩士點,首批博士后流動站,首批工程碩士招生點。1997年美國權威的斯坦福研究院推薦中國5所著名研究院所作為美國公司在華開展合作研究對象,華東理工大學為唯一入選的化學工程研究單位。

  本學科學術梯隊整齊,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博導24人,高級職稱教師占教師總數的70%以上,有多名入選國家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上海市曙光計劃”等的青年教師,50歲以下的中青年比例約80%,“大型石油化工反應過程工程化理論方法和關鍵技術”團隊入選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

  本學科在化學反應工程、化工系統(tǒng)工程、分子熱力學與分子傳遞、化工傳遞與分離、環(huán)境化學工程、材料化學工程等方向具有明顯優(yōu)勢和實力,在分子模擬,計算流體力學、超臨界聚合物加工,納米碳纖維催化劑,微反應器等前沿研究方向上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礎和發(fā)展?jié)摿Α?/p>

  “十五”期間,本學科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項,其中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1項,杰出青年基金項目1項;承擔了國家“十五”攻關項目8項,“973”項目10項,“863”項目10項,累計到款科研經費超過2.3億元,獲得了2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其中“10萬噸/年聚酯成套技術”、“基于模擬仿真的聚合物加工及模具優(yōu)化設計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通過了45項成果鑒定,獲準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其中授權93項。

  化學工藝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工藝專業(yè)1956年開始招生和培養(yǎng)研究生,1982年獲得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現有教授24名,副教授22名,教師中42名具有博士學位。本學科重視化學工藝與生物工程、材料學、環(huán)境保護、資源利用和微電子技術等學科的結合,積極開展交叉、前沿領域的科學研究,已成立了“煤及C1化工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在“十五”期間,本學科承擔了大批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其中“973”項目7項,“863”項目7項,國家“十五”攻關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4項,上海市“登山計劃”1項,累計到款科研經費超過8000萬元。本學科已在煤及C1化工、石油化工和材料化學工程與工藝等研究方向和領域,逐步產生國際影響,2004年—2006年獲得了9項省部級科技獎勵,“大型苯乙烯第一、第二脫氫反應器國產化研制”項目獲中石化科技進步一等獎,“三相床反應器基礎研究”和“碳酸丙烯酯清潔生產技術”項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申請專利40余項,獲得專利授權38項。

  生物化工

  本學科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學術知名度,1991年被批準成為全國第一個生物化工博士授予點,2000年被批準為上海市重點學科,2002年被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本學科對生物過程中的科學問題開展基礎性研究,進而通過共性關鍵技術平臺研究,為應用與產品應用研究提供支撐發(fā)展。目前學科形成了七個研究方向,即生物反應器工程、生物催化與酶工程、細胞培養(yǎng)與組織工程、海洋生物工程、生物系統(tǒng)工程、農業(yè)與能源生物工程、天然產物與生物分離工程。

  本學科有專職教授20余人,副教授50余人,博士生導師20人,碩士生導師40余人。

  本學科近五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高新技術研究計劃和重大基礎研究“973”計劃等項目260余項,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近40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際學術獎2項(其中第七屆亞太生化工程榮譽獎是我國生物化工領域至今唯一獲得的國際學術成就獎),省部級獎勵10余項,發(fā)表SCI收錄論文近600篇,與國際學術界進行廣泛交流。

  應用化學

  華東理工大學應用化學學科在功能材料的分子設計、介觀結構與精細合成、先進制備技術等應用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有機光電功能材料、高密度、高倍速可錄式和可擦式激光光盤材料、催化新材料、流體及嵌段共聚物的分子熱力學、熒光分子傳感器等領域處于國內外先進水平,現有實驗室5000余平方米,儀器設備6000多萬元,擁有“結構可控先進功能材料及其制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近三年以來,本學科先后承擔國家“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一大批企業(yè)橫向合作項目,合同總金額達到了5200多萬元。

  本學科現有科研人員42人,其中有教授28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導師25人,平均年齡40歲,具有博士學位的占83.3%,其中,有中科院院士1名,國家“973”首席科學家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1人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第一二層次”,1人入選“上海市科技領軍人才計劃”,9人獲得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計劃資助。本學科培養(yǎng)的研究生中,有3人分別獲得2000年、2001年、2006年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

  近年來,本學科承擔了國家“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等120多項以及國家級、省部級縱向項目以及大批企業(yè)橫向合作項目,先后獲得多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省部級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科技獎勵。

  工業(yè)催化

  華東理工大學工業(yè)催化學科于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首批工業(yè)催化碩士學位授予點;1986年開始招收有機化工專業(yè)(工業(yè)催化方向)博士研究生,1998年被批準為工業(yè)催化博士學位授予點;2007年被教育部審核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納米技術與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結構可控先進功能材料及其制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上海市稀土材料研究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內較早從事工業(yè)催化人才培養(yǎng)及科學研究的基地。

  本學科現有教師2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其中學科帶頭人盧冠忠教授被科技部聘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次入選上海市科技領軍人才計劃,1人次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yǎng)計劃,3人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主持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等多項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具備良好的實驗條件和豐富的軟硬件資源,曾獲得國家發(fā)明三等獎、國家環(huán)保局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市技術發(fā)明一等獎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的重大科學技術成果獎。本學科在環(huán)境催化、催化新材料與新技術、有機化工催化、理論催化和金屬有機催化等研究領域具有學科優(yōu)勢和鮮明特色,在國內學術界和相關產業(yè)界都有較大的影響力。

  化工過程機械

  華東理工大學化工過程機械學科創(chuàng)建于1952年,屬于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1981年成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點,培養(yǎng)了全國第一個化工過程機械專業(yè)博士生畢業(yè)生。2007年,本學科被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及上海市重點學科。

  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一批著名的專家教授在本學科領域有重大影響。先后有三位教授擔任了第二、第四和第六屆中國壓力容器學會理事長,四位教授在國際壓力容器技術學會擔任國際壓力容器技術學會亞大地區(qū)委員會委員、任國際壓力容器技術學會理事、副主席等職位。擁有長江學者和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各1人,多名教授獲得國家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上海市曙光計劃”“科技啟明星”等榮譽。現有在編教師56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導師15名,教授19名,副教授26名,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者41人。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過程裝備和系統(tǒng)安全保障技術、先進過程裝備及系統(tǒng)集成技術、過程強化及微化工機械技術等。本學科的研究特色是前沿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技術并重,2001年以來完成科研項目45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余項,國家高技術研究與發(fā)展計劃(863計劃)項目7項,國家科技攻關(科技支撐)計劃項目9項,省部級重要項目28項,總經費合計逾5000萬元。“十五”期間,本學科榮獲國家和省部級各種獎勵計31項,其中國家級獎4項,省部委獎27項。

  近年來,本學科與國際相關機構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和交流,與美國Lehigh大學,日本RitsmeikanUniversity,Fukui大學、韓國中央大學、英國Nottingham大學、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UniversityofSaskatchewan)等建立了定期互訪和學生聯合培養(yǎng)等協(xié)作關系。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華東理工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是首批獲國務院批準的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現為國家重點學科和上海市重點學科。該學科目前擁有“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建有工業(yè)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分部)、過程系統(tǒng)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英校際合作“軟件與信息系統(tǒng)工程”聯合實驗室、中日校際合作“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tǒng)”聯合實驗室等基地,主編國際學術期刊《CognitiveNeurodynamics》(Springer-Verlag出版)。

  本學科圍繞復雜工業(yè)生產過程控制和優(yōu)化中凝煉的、亟需解決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形成了“工業(yè)過程建模、控制與優(yōu)化”、“復雜系統(tǒng)控制理論”、“流程工業(yè)綜合自動化理論與應用”、“智能信息處理與智能系統(tǒng)”等緊密聯系、相互支撐的優(yōu)勢研究方向,多項研究成果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本學科現有教授22名,博士生導師19名,其中40歲左右的博士生導師9名;副教授、副研究員22名,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占總人數的96%,現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名,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名。

  材料學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學科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11”建設學科,也是上海市重點學科,現有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復合材料與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材料制備)、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電子與信息材料)共6個專業(yè)(方向),其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yè)是國家特色專業(yè)。

  本學科于1981年獲得我國首批高分子材料博士學位授予權和無機非金屬材料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獲得無機非金屬材料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復合材料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現設有國家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本學科主要從事非金屬材料領域的研究,現有無機材料系、高分子材料系以及材料科學研究所、無機材料研究所、國防材料工程研究所、生物材料研究所等系所,還有國家醫(yī)用生物材料動員中心、超細材料制備與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軍工復合材料科研生產基地、特種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關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醫(yī)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先進聚合物材料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寶石檢測中心等多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基地。材料實驗教學中心為上海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材料學一級學科現有教職工166人,教授35人,副教授63人,博士生導師31人,長江學者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5人,上海市科技精英1人。

  “十五”期間,本學科共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的重大項目388項,科研經費到款超過1億元,被SCI、EI、ISTP收錄的論文近400篇,出版了一批專著與教材,申請專利80余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8項,其中自固化磷酸鈣人工骨的研制及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近年來,材料學科與國際學術界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和交流,與美國Akron大學、法國里昂國家應用科學研究所、法國Jean-Monnet大學等建立了聯合培養(yǎng)博士生及定期互訪關系。

  發(fā)酵工程

  發(fā)酵工程于1998年被批準授予發(fā)酵工程碩士點,2003年被批準授予發(fā)酵工程博士點,2007年被批準為上海市重點學科,是國內唯一同時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的發(fā)酵工程學科。

  本學科著重解決包括微生物、動植物細胞、酶催化等在內的關鍵工程技術問題,形成了微生物技術、代謝工程與代謝調控、發(fā)酵過程優(yōu)化與放大等三個研究方向。本學科目前有46位教師,其中專職教授18人,副教授21人,博士學位36人,其中,1人被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入選國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計劃”,1人為“863”領域專家。

  本學科近三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高新技術研究計劃和重大基礎研究“973”計劃課題近50項,總經費達6000余萬元,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20余項,近三年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勵3項。

  環(huán)境工程

  華東理工大學環(huán)境工程學科是上海市重點學科,擁有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國家環(huán)境保護化工過程環(huán)境風險評價與控制環(huán)境保護部重點實驗室、國家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煤氣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擁有“973”首席科學家領銜的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和國家“863”計劃資源環(huán)境領域專家領銜的研究團隊。

  本學科從改善城市環(huán)境、加強城市安全、實施清潔生產和循環(huán)經濟理念出發(fā),在工業(yè)污染控制與仿真、廢物資源化技術、潔凈能源技術、化學物質環(huán)境風險控制與污染修復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鮮明的學科特色和優(yōu)勢。

  目前本學科承擔著國家“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十一五”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等大量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項目,近五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和“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中國高校—大型企業(yè)合作科技創(chuàng)新十大案例”等其它獎勵5項。

  農藥學

  華東理工大學農藥學學科于1997年獲準成為農藥學碩士點,2005年獲準成為農藥學博士點和植物保護一級學科碩士點,2007年被評為上海市重點學科。本學科現有教師14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5人,11人具有博士學位。

  本學科主要開展昆蟲行為調控劑、類新煙堿殺蟲劑的分子設計和合成、紫杉懸浮細胞的高效激活子研究等研究,已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農藥構效學與分子設計學”、“化學農藥與生物農藥”、“農藥合成學與農藥毒理學”三大研究方向,在活性分子設計、合成方法學研究、新先導發(fā)現方面具有鮮明特色,凸現創(chuàng)新性。

  近年來,本學科承擔了“973”計劃項目1項、“863”計劃項目1項、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3項和1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30多項上海市科委研究項目,“芳香雜環(huán)及含氟仿生農藥的分子設計、合成制備及構效關系”項目獲得2003年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含氟精細化學品及氟化試劑的關鍵技術、理論與應用及產業(yè)化”項目獲得2008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4年以來,獲發(fā)明專利22項,申請4項國際PCT專利,其中3項進入了美國、歐盟及日本等指定國。由本學科研究創(chuàng)新發(fā)現的“硝基亞甲基衍生物及其用途”專利的國內應用開發(fā)許可權成功轉讓給江蘇克勝集團,轉讓合同經費為2000萬元。“苯并噻二唑類化合物及其在植物細胞中的應用”專利的國內應用開發(fā)許可權成功轉讓給上海泰禾集團,轉讓合同經費為200萬元。

  此外,本學科已建立了分析儀器平臺、生物測試平臺和化學生物信息技術平臺,擁有較好的從事農藥學研究的硬件條件,而且本學科重視對具有國際視野的科研人才的培養(yǎng),已培養(yǎng)了若干博士后和一大批博士生、碩士生,其中包括國外的博士后與博士生,畢業(yè)的博士后、博士生大都進入國內外重要的大學、研究機構及跨國公司。本學科還與包括京都大學Fujita研究組在內的國內外的學術機構建立了定期的學術交流關系,與Syngenta、BASF、Bayer、日本大;瘜W等國外著名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

  社會學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學科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1996年獲社會學碩士學位授權點,2004年獲社會保障碩士學位授權點,2006年獲社會學博士學位授權點,同年獲準建設的還有社會學碩士學位一級學科以及人口學、人類學碩士學位授權點,2007年成立了國家小城鎮(zhèn)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同年,社會學科被評為上海市重點學科。

  本學科堅持堅持教學研究與中國社會發(fā)展實際相結合,經過多年建設,逐步形成了以社會工作研究為主軸,以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研究、社會轉型與社會問題研究為兩翼的學科特色。目前,學科已有12位教授、15位副教授,形成了以徐永祥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社會工作研究方向,以曹錦清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社會轉型與社會問題研究方向,以張昱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研究研究方向。

  本學科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較強的研究能力,2004年以來,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研究項目10項、省部級研究項目12項、其他橫向研究項目19項,出版著作36部,其中,1項研究成果獲國家級獎,3項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獎。目前,學科已與近10所國際著名大學建立了穩(wěn)固的聯系,并接受多名國際學者前來進行研究工作。

  今后,學科將繼續(xù)堅持走國際化視野與本土經驗相結合的發(fā)展戰(zhàn)略,緊緊圍3大研究方向,促進學科的整體發(fā)展。

 

[標簽:大學 生物 教學計劃 化學 閱讀材料]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微信
    ID:gaokao_com

  • 👇掃描免費領
    近十年高考真題匯總
    備考、選科和專業(yè)解讀
    關注高考網官方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