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禮貌教養(yǎng)(三)
2009-08-13 10:32:22網(wǎng)絡(luò)資源
嫉妒是一種可恥的感情,人是應(yīng)當信賴的。 ——列夫·托爾斯泰
慷慨,尤其是還有謙虛,就會使人贏得好感。 ————歌德
人有拂郁,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便是調(diào)和氣湯。 ——陶覺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馬南
禮儀是微妙的東西,它既是人類間交際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過于計較的。如果把禮儀看得高于一切,結(jié)果就會失去人與人真誠的信任。因此在語言交際中要善于找到一種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禮。這是最難又是最好的。
——培根
所謂從禮待人,即用你喜歡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對待遇別人。 ——查理德菲爾
為了使兒童具有自信,獲得一點點與人相處的技能,就去犧牲他的天真,讓他和那些沒有教養(yǎng)的邪惡的孩子交往,這是很不對的;剛毅自主的品性的主要用途是為保持他的德行。男孩子有了與人交接的機會,沒有不能學得鎮(zhèn)定的,只要時間夠。 ——洛克
言非禮儀,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屬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對我們的習慣不加節(jié)制,在我們年輕精力旺盛的時候,不會立即顯出它的影響。但是它逐漸消耗這種精力,到衰老時期我們不得不結(jié)算帳目,并且償還導致我們破產(chǎn)的債務(wù)。
——泰戈爾
對一個有優(yōu)越才能的人來說,懂得平等待人,是最偉大、最真正的品質(zhì)。
——理查德·斯蒂爾
我愿意以天才比美德,以學問比財富。如美德越少的人,越需要財富,天才越低的人,越需要學問。 ——楊格
所謂良好教養(yǎng)……它們在幾乎所有國家中乃至于一個地區(qū)里,都不盡相同;每一個明辨事理的人都會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養(yǎng),并與之看齊。
——切斯特菲爾德
在缺乏教養(yǎng)的人身上,勇敢就會成為粗暴,學識就會成為迂腐,機智就會成為逗趣,質(zhì)樸就會成為粗魯,溫厚就會成為諂媚。 ——洛克
家庭教育的另一個內(nèi)容是培養(yǎng)子女的服從性,服從性的培養(yǎng)可以使子女產(chǎn)生長大成人的渴望。反之,如果不注意子女服從性的培養(yǎng),他會變得唐突孟浪,傲慢無禮。 ——黑格爾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札記》
總會發(fā)生些情愿與不情愿、知道與不知道、清醒與迷誤的那種痛苦與幸福的事兒。但如果心里存在虔誠情感,那么在痛苦中也會得到安寧。否則,便只能在憤怒爭吵、妒嫉仇恨、嘮嘮叨叨中討活了。 ——泰戈爾
涵養(yǎng)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宋朱熹
禮儀又稱教養(yǎng),其本質(zhì)不過是在交往中對于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輕視或侮蔑而已,誰能理解并接受了這點,又能同意以上所談的規(guī)則和準則并努力去實行它們,他一定會成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紳士。 ——洛克
一種雖然拙劣的辯詞或平凡的觀察,如果這樣提出來,前面加幾句尊重別人的意見的話,他便可以得到更多的榮譽和重視。 ————佚名
年輕人不可中途插嘴,說的時候要用請教的態(tài)度,不能像教訓別人似的。應(yīng)該避免固執(zhí)的態(tài)度和傲慢的神情,要謙遜地提出問題。謙遜不會遮住他們的才能,也不會減弱他們的理由的力量。它反而可以使他們得到更好的注意,使他們所說的話宜于讓人接受。 ——洛克
渾身刻板死沉、滿面陰慘抑郁的人,不論其生相如何,衣飾如何,都是天上人間最壞的人。 ——狄更斯
虔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過靈魂的最純潔的寧靜而達到最高修養(yǎng)手段。
——歌德
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
要做一個襟懷坦白,光明磊落的人,不管是在深藏內(nèi)心的思想活動中,還是在表露于外的行為舉止上都是這樣。 ——溫塞特
善待那些具有愛心的人。 ——梅特靈克
自尊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尊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
——鄒韜奮
細膩與風雅原是樸實的人必然具備的長處,在他身上使他的談吐更耐人尋味,不亞于主教的辭令。 ——巴爾扎克
“良好的模范懇切的語言和真誠坦白的同情”,系指家長、教師、同學及其他人的示范對兒童的影響。 ——夸美紐斯
偉大的人是絕不會濫用他們的優(yōu)點的,他們看出他們超過別人的地方,并且意識到這一點,然而絕不會因此就不謙虛,他們的過人之處愈多,他們愈認識到他們 的不足。 ——盧梭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謙虛,見多識廣有本領(lǐng)的人一定謙虛。 ——謝學哉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柯
謙遜和服從使他們更適于受教導;所以事先盡可以不必過于注意自信的養(yǎng)成。最該花時間,下功夫和努力的,是使他們獲得德行的原則、實踐和良好的教養(yǎng)。這才是他們應(yīng)該事先多加準備的事,免得后來容易失掉。 ——洛克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
——赫爾岑
一種天性的粗暴,使得一個人對別人沒有禮貌,因而不知道尊重別人的傾向、氣性或地位。這是一個村鄙野夫的真實標志,他毫不注意什么事情可以使得相處的人溫和,使他尊敬別人,和別人合得來。 ——洛克
教養(yǎng)就是習慣于從最美好的事物中得到滿足而且知道為什么。 ——范戴克
禮也者,猶體也。 ——《太平御覽》
用語言、事物表揚,用警告、訓斥、懲罰及對特殊的個別的過錯采用體罰,以有教益的懲罰制度,即“持以坦白的態(tài)度,出以誠懇的目的”,使兒童理解這樣做是對他有好處的,正如吃苦藥治病一樣。 ——夸美紐斯
禮即理也。 ——朱熹
接受忠告,就是增進一個人自己的能力。 ——歌德
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諸葛亮
我的主要辦法,首先是通過孩子們對共同生活的初步感覺和在發(fā)展他們初步的能力上,使他們產(chǎn)生姊妹兄弟般的友愛,把整個團體融化于一種大的家庭的樸實精神中;并且就在這種基礎(chǔ)上,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情感中,鼓舞他們一般的義務(wù)感和道德感。 ——裴斯泰洛齊
驕則無禮。 ——《國語》
我在日常生活中嚴守著一個美好的準則:“人貴有自知之明。”我是素以此來鞭策自己的。 ——安格爾
侍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 ——明·呂坤
誠實,像我們所有的情操一樣,應(yīng)當分成消極的與積極的兩類。消極的誠實在沒有發(fā)財?shù)臋C會時,是誠實的。積極的誠實是每天受著誘惑而毫無動心的。
——巴爾扎克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 ——《舊唐書》
輕蔑,或者說是缺乏適當?shù)木匆狻_@可以從容色、言辭或姿色上面表現(xiàn)出來。
——洛克
非難別人,找別人的錯處,這和禮儀是直接對立的。人們無論犯了什么過失,或者當著別人的面,把它們在光天化日之下公開宣布出來。任何人有了污點都會感到羞恥。缺點一旦被人發(fā)現(xiàn)了,他總會感到有點不安的,哪怕僅僅被人疑心有缺點也一樣。 ——洛克
任何人,不論多么博學,只要他的冰問和他的生活之間還存在著一段不可架梁的距離,就都稱不上是有教養(yǎng)的人。 ——波伊斯
道德行為訓練,不是通過語言影響,而是讓兒童練習良好道德行為,克服懶惰、輕率、不守紀律、頹廢等不良行為。 ——夸美紐斯
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 ——荀子
禮讓不費什么,而得到一切。 ——蒙塔鳩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毛澤東
一個人只要有耐心進行文化方面的修養(yǎng),就絕不至于蠻橫得不可教化。
——賀拉斯
一清如水的生活,誠實不斯的性格,在無論哪個階層里,即使心術(shù)最壞的人也會對之肅然起敬。在巴黎,真正的道德,跟一顆大鉆石或珍奇的寶物一樣受人欣賞。 ——巴爾扎克
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 ——荀子
自負是進步的敵人。 ——比奧
決不要驕傲。因為一驕傲,你就會在應(yīng)該同意的場合固執(zhí)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 ——巴浦洛夫
合理安排兒童每天的生活,使之總是忙于有益的事情避免無事生非或虛度時光。
——夸美紐斯
文化修養(yǎng)的目的在于增強和提高鑒賞那些最高尚、最深奧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 ——波伊斯
對于對方的無禮的一種無言的非議和責備,而這種譏諷是使誰都會感受到不安的。 ——洛克
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 ——歌德
一個寬宏大量的人,他的愛心往往多于怨恨,他樂觀愉快、豁達、忍讓而不悲傷、消沉、焦躁、惱怒;他對自己的伴侶和親友的不足處,以愛心勸慰,述之以理動之以情,使聽者動心,感佩、尊從,這樣他們之間就不會存在感情上的隔閡、行動上的對立、心理上的怨恨。 ——穆尼爾·納素夫
人之有禮,憂魚之有水矣。 ——葛洪
凡是一個能夠受到大家歡迎的人,他的動作不僅是有力量,而且要優(yōu)美,堅實是不夠的,就是有用也無濟于事,無論什么事情,必須具有優(yōu)雅的辦法和態(tài)度,才能顯得漂亮,得到別人的喜歡。 ——洛克
我們耐得住習以為常的惡習,我們非難新發(fā)現(xiàn)的惡習。 ————賽勒欺
要意志堅強,要勤奮,要探索,要發(fā)現(xiàn),而且永不屈服,珍惜在我們前進道路上降臨的善,忍受我們之中和周圍的惡,并下決心去消除它。 ——赫胥黎
有些人,尤其是兒童,常常在生人或他們的長輩面前顯出一種村俗的羞怯態(tài)度,他們的思想、言辭、容貌,全都顯得狼狽不堪;自己在紊亂中也失去了主宰,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至少做來顯得不自然,不優(yōu)雅,不能因此得到人家的喜悅與歡迎。醫(yī)治這種毛病的惟一辦法也與醫(yī)治其他毛病的辦法一樣,要使他們通過練習養(yǎng)成一種相反的習慣,而主要的就是多交各種朋友。 ——洛克
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于戈兵。 ——管仲
探索別人身上的美德,尋找自已身上的惡習。 ——富蘭克林
真正以謙虛是最高的美德,也即一切美德之母。 ——丁尼生
在你過去的生活中,你傷害過誰,也早已忘記了,可是被你傷害的那個人卻永遠不會忘記你。他決不會記住你的優(yōu)點,而是記住你對他的傷害。
——戴爾·卡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