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資料:畢飛宇:干凈的寫作
2009-08-28 11:16:14高考網
閱讀資料:畢飛宇:干凈的寫作
好像就在北京,有一位記者寫過這樣的一句話,《平原》的意義是延續(xù),不是開拓。
我同意。雖然擁有了比《玉米》更為開闊的空間,更為專心的關注,但是,《平原》的延續(xù)性還是不言而喻的。我是一個愛干凈的作家,這里的干凈不是清潔,而是徹底。在我寫完“三玉”的時候,我就意識到了,《玉米》的家門口還有一塊更加廣袤、更加肥沃的土地,我要刨開它。這是一顆標準的農民心,而不是一顆藝術心。
要是認真地考察一番的話,我是有一顆藝術心的。藝術心的標志是開拓,開拓,開拓。說得好一點,那叫創(chuàng)造,說得差一點,那叫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說得更差一點就不妙了,簡直就是熊瞎子掰棒子。必須承認,我,乃至于一批中國的小說家,在“創(chuàng)造”面前是有些神經質的,我們是多么地渴望自己成為文學的愛迪生,依靠不停的發(fā)明讓整個世界目瞪口呆。
問題是,文學不是科學發(fā)明。文學自身有它的延續(xù)性,創(chuàng)作自身也有它的延續(xù)性。有時候,打開一扇門之后,你會發(fā)現,不遠的地方還有另外的一扇門。是把屋子里的東西搜刮一空,然后,掉頭就走,還是耐心地看一看有沒有別的門,這里頭是有區(qū)別的。這里頭就有一個“干凈”不“干凈”的問題。
還在我20多歲的時候,我認識了一位朋友,他就是當時的《鐘山》編輯部的范小天,他批評我的小說“不干凈”,用語激烈。經過一番爭論,我明白了,我并沒有寫出自己的“小說”。我只是把別人認為是“小說”的東西塞在了我的文字中,而真正屬于我的“小說”則一筆帶過了。我的小說中垃圾多,因而一“不干凈”;在“小說”處不徹底,因而二“不干凈”。
附帶說一句,范小天也許是當時最好的編輯之一,而無疑是對年輕作家最為用心的一位編輯。我感激他。
現在,我對“干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它不僅僅指涉一部作品,它也許還指涉一個作家的整體創(chuàng)作。
所以我愛“干凈”。但愛干凈就得有耐心。你不能像阿Q那樣高呼“同去”,等你在一間房子里搜刮一遍之后,即使所有的人都走光了,你可不能“同去”,你還得靜下心來,看一看,有沒有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