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案例:我在大學里崩潰
2009-08-28 23:20:51網絡資源
為何總是傳來某某大學學生跳樓事件,為何現在許多大學生心理總是那么的脆弱。在不斷對他們知識教育的同時,我們可曾關注過他們的心靈成長。
姓名: 安某 性別: 男 年齡: 19
教育程度: 大學本科一年級 社會經濟地位: 在校大學生 婚姻狀況: 未婚
外在表現: 情緒低沉、表情愁苦、緊張
表現出的問題:
安某,男,十九歲,某大學本科一年級學生,父母均為農民。
安某來訪時情緒低、表情愁苦、緊張。一進門就開口對心理醫(yī)生說:“大夫,我感到生活很單調、很沒意思,又覺得生活很緊張,使我害怕。請告訴我,我會不會發(fā)瘋,我是不是已經接近瘋狂的邊緣了?您能不能治好我,或者預防我發(fā)病?”
心理醫(yī)生和藹地請他坐下,為他倒了一杯開水,然后輕言細語地對他說:“別給自己亂下結論,談談你的情況好嗎?”
他平靜下來,講述了下面一些情況:
上周末,輔導員老師在班會上講,我校前幾年有幾個學生先后患了精神病。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學習跟不上、成績差,人際關系緊張,與同學合不來,經常與同學鬧別扭、發(fā)生摩擦。老師告誡同學們不要忽視小事,有時小事會引出大問題。接著還具體介紹了那幾個患病同學的情況。
聽了以后,他越想越感到自己的情況和那幾個精神病同學的情形想似,越想越覺得可怕,甚至覺得的自已的腦筋里已經“聚集了許多瘋狂的因素”。
他說:“我真的跟他們相似,成績不好,跟男女同學都談不攏,成天落落寡歡經常沉默……我很害怕自己會成精神病,那樣倒不如死了的好!我非常痛苦,現在夜夜失眠。”
經詢問、引導,他還談起了家庭和個人的一些情況:大姐已經大學畢業(yè),在某國防單位工作。二哥正在讀碩士。他是由復讀而考上大學的。他在縣城讀中學時是學生干部,曾任班長、學習委員,成績在班里也很突出。經兩次高考,第二次高考時取得了五百五十分的總成績,終于擠過了“獨木橋”,實現了自己“像哥哥們那樣上高等學府深造”的愿望。抱著一種與現實差距較大的神秘幻想,他跨進了高等學府的門檻。入學后,他感到課程內容多、進度快,學習起來十分吃力,擔心期末考試不及格。最難承受的還不是這些,而覺得大學生活緊張而單調,毫無樂趣且可憎可怕。
他說:“大學生活真沒意思,學習壓力太大,簡直是逼人發(fā)瘋!特別是西方文論課和漢語語法課,前者幾乎是完全搞不懂,后者學起來又枯燥又吃力。上課時老師不停地講,前面的內容還沒完全聽懂,后面的又接踵而至。還有文學概論,盡是些抽象的條條,老師把它講得跟文學作品簡直扯不上關系,我怎么也想象不出來那篇《多收了三五斗》里對陽光的描寫是在隱喻惡勢力的壓力。太玄啦,沒想到大學課程這么難懂難解!也太沒意思啦,文學作品變成了比做數學題還枯燥的怪物!我害怕期末考試不及格,要真的及不了格可真沒臉見人!從上小學到高中畢業(yè),我還從來沒有不及格過。”
心理醫(yī)生插問:“高考時,你語文考了多少分?”
小安答:“一百零八分。”
“你在高考落榜時心頭是什么感受?”
“并不是徹底失敗,因為我的分數上了大專線的,班里大多數同學連大專線都不夠呢!我是為了讀本科,才決定復讀的。老師也說復讀一年肯定能考上本科,我自己也覺得比較有把握,就集中精力復讀。第二年也就比較順利地考上了重點大學。”
接下來,他又談到在人際關系方面的情況:入學后,班上有一個同學處處壓他一頭,各科成績都比他多幾分,好像故意在跟他作對。
心理醫(yī)生問:“那個同學真的是在跟你作對嗎?”
小安說:“比如說吧,我和其他同學在宿舍聊天,聊得正來勁時,他一進來就搶話題,同學都去聽他說,我就被大家撇到一邊去了。而且,他從來也不正眼瞧我,就像沒我這個人似的。”
心理醫(yī)生故意說:“他的各科成績都比你多點兒分數,講話又吸引人,那他一定比你強了?
“其實他也沒啥了不起,就是專愛跟我較勁罷了。系上舉辦讀書報告會,我報哪類項目,他也跟著報哪類。春游登山,我沖前頭,他也往前搶。開文娛晚會,我上臺用口琴吹了首歌,他也要用吉他彈唱一曲。他不是跟我作對是什么?”
“他的樂感比你好嗎?”
“哼,其實他有時唱都唱不準!但他善于嘩眾取寵,所以大家都歡迎他。還有,只要我約上同學去看電影或逛街,他多半也會冷不丁地冒出來,立即夾在我和同學之間賣弄聰明和知識,滿嘴都是些理論術語和新名詞。您說,他是不是故意在我和其他同學之間設置障礙?現在他把人都拉到他身邊去了,是不是有意在孤立我?”
“你在中學時同學關系肯定不錯吧?”
“是的,那時我是班長,學習在班上數一數二,都是大家主動來找我。我說話大家都聽,老師也特別喜歡我、關照我。那時真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不像現在,生活一片灰色,壓抑得人向瘋狂的路上走……”
專家分析、評估與治療過程
施治方案:
宜采用認知領悟療法、疏導療法,關鍵在于使他從自卑和恐懼之中解脫出來,認清大學里的學習和生活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暫時不適應是比較正常的現象。在此基礎上緩解其恐懼心理,向他指出嫉妒心理形成的原因、危害及克服的方法,最后引導他通過自我分析認識到自己決不會走上“發(fā)瘋”的絕路。
咨詢與治療:
整個咨詢治療過程是在坦誠的交談中進行的,歷時共四周,每周三次,每次兩小時。
心理醫(yī)生根據科學、翔實的資料,向他介紹了歷年新生的情況,從統(tǒng)計數據到個別典型,都做了詳細而充分的分析說明。向他指出:大學生活表面上看比中學自由度大,壓力小,其實真要學得“合格”(且不要說學得好),是比初中和高中都更為繁難和緊張。學習大學課程,在方法上與高中相比既有共性,便更具特殊性,應當多請教優(yōu)秀的高年級生和老師,盡快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心理醫(yī)生也從心理學的角度給他介紹了一些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幫助他學會像一個成人那樣去面對生活和學習。
并向他指出:輔導員老師之所以講學習不努力、考試不及格、精神壓力大是極個別學生精神崩潰的原因之一,其主觀動機是提醒新生們不要由于對大學學習條件的誤解而整天無所事事,混日子。更不要以為進了大學就是入了“保險箱”。另外,也是告誡大家應正確對待面臨的新環(huán)境、新情況。可是對于小安來講,效果卻相反,使他增大了心理壓力,還意外地誘發(fā)和激化了他的心理矛盾。著重告訴他:“你由于感到壓力大,生活枯燥乏味,活得沒意思,別人處處高出自己一頭,自己總是失落,在這種無法尋求自我的情況下,聽到輔導員老師講的話后,朦朧地感到,這倒是一種逃避和解脫的方法,于是就疑惑自己也快發(fā)瘋了。但是你又有一種不甘如此的信念,這信念與前面的疑惑相互沖突,造成了恐懼心理。你越把自己的情況與他們當時的情景‘對號入座’,越覺得‘是那么回事’,心理壓力也就越大。”
接著,幫助他分析了“疑心生暗鬼”的消極心理暗示。通過問答方式,從事實出發(fā),啟發(fā)他消除對同學的疑慮,抹掉其心理上的嫉妒陰影。指導他認識嫉妒心理的實質、危害,以及怎樣使之轉化為健康的上進心。并建議他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擴大人際交往面。告訴他,只要這樣做,就一定能逐漸適應環(huán)境。急躁無濟于事,害怕更是無益,時間是最好的“磨床”,能磨平所有的不適應。然后還根據收集掌握的材料,向他具體分析了大學里的幾個學生的精神病案例,強調說明各種精神病案例都與他的情況有很大的差異。最后,心理醫(yī)生還十分肯定地告訴他:“你不會、也不應該走向精神崩潰的絕路上去。生活是美好的,關鍵是要學會認識它的美好,懂得欣賞它的美好。而學習、創(chuàng)造、積極進取,正是走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完成整個療程以后,安某的心理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一個多月后心理醫(yī)生到學校去作隨訪,又見到了小安,詢問情況時他說自己最近參加了體操培訓班、每天早晨都去訓練,跟許多本系和外系的同學都交上了朋友;學習上也有很大進步,完全能適應大學生活,即將來臨的期末考試也不使他害怕了,更沒有過去那種認為自己會發(fā)瘋的疑惑了。
專家點評或綜述
焦慮在正常人身上也會發(fā)生,這是人們對于可能造成心理沖突或挫折的某種特殊事物或情境進行反應時的一種狀態(tài),同時帶有某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將來臨的可能造成危險或災難、或需要付出特殊努力加以應付的東西。如果對此無法預計其結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決,這時心理的緊張和期待就會促發(fā)焦慮反應。過度而經常的焦慮就成了神經焦慮癥。一般以心理治療為主,配合藥物治療。對于青春期焦慮癥則更應該根據青少年的生理與心理發(fā)展特征,在醫(yī)生的直接指導下采取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