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責“最貴希望小學”的道德焦慮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文章作者:王聃 2009-08-29 10:29:01
中國海外三峽希望小學在重慶云陽縣開學,該小學采用歐式建筑,周圍環(huán)境非常好,學校各項設施至少50年不落后,被網(wǎng)友稱為“中國最美麗的希望小學”。小學總投入350萬元,相當于捐建17個希望小學,也是“中國最貴的希望小學”。(今日本報13版)
背依大山、面朝長江,原汁原味的瑞士山地古典建筑風格——盡管附加于中國海外三峽希望小學外觀的元素多么讓人浮想聯(lián)翩,但當其與“愛心工程”、“總投入350萬元”,“相當于捐建17個希望小學”這樣的字眼聯(lián)系在一起時,還是在網(wǎng)上引發(fā)了激烈爭論——比如有網(wǎng)友質疑說,“最美”實則“最貴”的希望小學,還能給人“手留余香”的溫情嗎,愛心可以被等同于“貴族化”、“豪華化”嗎?
以揮霍有限慈善資金為代價,打造“面子工程”式的希望工程項目,這種行為當然不可取。但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前提:捐建中國海外三峽希望小學并非公有性質的愛心舉動,而是由中國海外集團出資點對點的“私人”捐贈項目。而從慈善理念的包容性出發(fā),我們有必要尊重其對該小學建筑投入和外觀樣式的意見——即便其是“最貴的希望小學”。何況,該集團相關負責人還表示:“建最好的學校給山里的孩子,是想用‘榜樣效應’吸引更多熱心人參與到希望工程中來。”
因而,出于其“非公有”的捐贈性質,單純站在善款利用價值大小的角度,對投資350萬元的中國海外三峽希望小學作出評價,已顯得膚淺與片面,而更應從學生受益的視角理解其“豪華化”。很顯然,350萬元的總投資,意味著該希望小學所提供給學生的學習、生活與相關整體環(huán)境都是“最優(yōu)”的,就讀學生將“最大化受益”。而由于農(nóng)村教育資源的長期不足,以往相關希望小學的捐贈,多是停留在為學生提供就讀需要的校舍之層面。中國海外三峽希望小學的建立,顯然是在提醒:為農(nóng)村孩子提供功能更全面的希望小學,也理應進入我們的捐贈視野。
而細究公眾對“最貴希望小學”的苛責,它隱含的其實是這樣一種道德執(zhí)拗:慈善一旦“豪華化”,便是變了味的善意。因為這種執(zhí)拗,他們可以對點對點“私人”捐贈的自主屬性視而不見。而往深處看,這無疑又折射出公眾的另一種“慈善焦慮”:由于我國慈善法尚未出臺,完善的慈善體系也尚未建立,對包括希望工程在內(nèi)的慈善舉動,多采取的是公立慈善組織“面對面”的集體救助,而這種救助往往具有不均衡性。在慈善資源難以整體性滿足的前提下,任何過度的慈善舉動,無疑都會引發(fā)公眾的“相對被剝奪感”與苛責。
350萬元的中國海外三峽希望小學,其實并不值得褒貶。公眾糾纏于其中的道德執(zhí)拗,也無需指責,需要反省和回答的,更是這樣一個沉重而緊迫的命題:完善的慈善體系何時才能建立,公眾的“慈善焦慮”何時才能消解。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