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教學]由魯迅“抄古碑”說開去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2009-08-29 18:55:34
由魯迅“抄古碑”說開去
———讀《<吶喊>自序》有感
1906年魯迅先生在日本仙臺決定棄醫(yī)從文,于是在東京創(chuàng)辦進步雜志《新生》,但寄予了魯迅先生熱望的《新生》最終被扼殺于萌芽之中,于是失意的魯迅來到北京寓居于紹興會館,開始研究中國古代的造像和墓志等金石拓本,也就是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所說的抄古碑。
魯迅先生著手抄古碑,我覺得應有如下幾種復雜的感情夾雜在其中。
首先是苦悶、彷徨、逃避現(xiàn)實。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常有意無意地拔高對魯迅的理解。魯迅被看作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革命者,他的文章被看作是刺向敵人的匕首、投槍,“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被當作魯迅先生的人格寫照,這些都是無庸置疑的!但我們忽視了偉人的成長也是有一個過程的,《新生》創(chuàng)刊失敗后,正如魯迅所說“凡有一個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可見魯迅當時確感到孤獨、寂寞、彷徨,于是“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最終他選擇了抄古碑,因為在復古的幻想中更能讓他逃避現(xiàn)實!可見,先驅者的勇敢行為往往不被世人理解、擁護,所以失敗是難以避免的,象許多人一樣魯迅失望后也曾彷徨過。
其次,抄古碑也是魯迅對自己救國救民道路的反省,魯迅青年時作過兩個夢,一個是立志學醫(yī),期望平時治病救人,戰(zhàn)時從軍報國,同時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另一個是棄醫(yī)從文,提倡文藝運動來改變麻木愚昧的精神,但這兩個理想都破滅了,于是魯迅開始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正如他所說的“然而我雖然有無端的悲哀,卻也并不憤懣,因為這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魯迅先生此時正在逐漸克服那種對自己期望過高、思想不切實際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熱病,他正在思考、探尋救國救民的真正道路!
最后,還可以認為抄古碑是爆發(fā)前的力量積蓄,魯迅先生曾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所以抄古碑不是一種對待生命的消極態(tài)度,連魯迅也驚呼“而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居然”一詞是出乎意料之意,可見魯迅當時不愿如此可又找不到出路而不得不如此的苦悶心情,所以一得到《新青年》的將令,魯迅便開始作文吶喊,可見抄古碑是夢的破滅和戰(zhàn)斗之間的過渡,是爆發(fā)前的力量積蓄。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到魯迅先生那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以上淺見,望各位同仁不吝賜教!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