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惡鄰”與“善鄰”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2009-08-30 15:18:46
鄰居是每個人生存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居必擇地,行必依賢”!蹲髠·昭公三年》中有一名言:“非宅是卜,惟鄰是卜。”“卜”在此處,是選擇之意,說的是不必選擇好的住處,而要選擇好的鄰居。所以又有“千金買鄰,八百置舍”的古訓,強調(diào)擇鄰重于買宅。但在實際生活當中,人往往沒有擇鄰的主動權(quán),有時會遇上善鄰,有時又會遇上惡鄰,從而引發(fā)出各不相同的人生故事。魯迅的經(jīng)歷就是如此。
作為一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作家,魯迅有潛心工作--特別是夜間寫作的習慣,他最為反感的是來自鄰居的喧鬧。不巧的是,他碰上的這類鄰居偏偏不少。比如1906年魯迅留日期間,曾一度住在東京本鄉(xiāng)區(qū)湯島二丁目的伏見館。這是一家日本人開設的公寓,同寓有不少中國房客,素質(zhì)不高,常白癡似地大聲談笑,迫使魯迅移居別處。魯迅1912年5月初來北京時,居住在北京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內(nèi)的藤花館。這里的居住環(huán)境十分惡劣:床板縫里臭蟲成群,鄰居經(jīng)常半夜喧嘩,有時甚至聚眾賭博。魯迅當年9月18日日記寫道:“夜鄰室有閩客大嘩。”20日日記寫道:“鄰室又來閩客,至夜半猶大嗥如野犬,出而叱之,少戢。”1914年1月31日日記又寫道:“夜鄰室王某處忽來一人,高談大呼,至雞鳴不止,為之輾轉(zhuǎn)不得眠,眠亦屢醒……人類差等之異,蓋亦甚矣。”他對喧鬧擾鄰的切齒痛恨之情真是溢于言表,力透紙背。
1926年9月,魯迅只身去廈門大學任教,先暫住在國學院三樓,同樓還住了一些未帶家眷的教員。他們不但淺薄,言語無味,而且“夜間還唱留聲機,什么梅蘭芳之類”(1926年9月20日致許廣平),更引起魯迅對他們的反感。1927年1月,魯迅任教于廣州中山大學,先被校方“優(yōu)待”住在“大鐘樓”--該校最中央而最高的處所,據(jù)說非主任級別的人不能入住。但夜間與幾十只大而聰明的老鼠為鄰,清晨又被工友所唱的聽不懂的歌聲吵醒,魯迅覺得這種“優(yōu)待室”其實并非宜居處所,因為它根本不能讓人安睡。同年3月29日移居廣州白云路白云樓26號二樓,這里雖然遠望青山,前臨小港,較為清幽,但魯迅另有一個突出感受,就是鄰里之間精神不能相通!抖鸭·小雜感》中有一段凝練而深刻的描寫:“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觀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1927年10月,魯迅跟許廣平到上海定居,先住在景云里。這里既有茅盾、葉圣陶這樣的芳鄰--尤其是茅盾,他家后門緊對魯迅家的前門;也有惡鄰,真可謂魚龍混雜。許廣平回憶說:“隔鄰大興坊,北面直通寶山路,竟夜行人,有唱京戲的,有吵架的,聲喧嘈鬧,頗以為苦。加之隔鄰住戶,平時搓麻將的聲音,每每于興發(fā)時,把牌重重敲在紅木桌面上。靜夜深思,被這意外的驚堂木似的敲擊聲和高聲狂笑所紛擾,輒使魯迅擲筆長嘆,無可奈何。尤其可厭是在夏天,這些高鄰要乘涼,而牌興又大發(fā),于是徑直把桌子搬到石庫門內(nèi),迫使魯迅竟夜聽他們的拍拍之聲,真是苦不堪言的了。”(《景云深處是吾家》,1962年11月21日《文匯報》)尤其可怕的是,此處還有綁匪出沒。有一次,綁匪將一“肉票”關(guān)在弄堂內(nèi),警察前來營救,雙方發(fā)生槍戰(zhàn),有一顆子彈竟然打穿了魯迅寓所的一扇玻璃窗,演出了驚心動魄的一幕。
1933年4月11日至魯迅去世,他一直住在上海山陰路(原名施高塔路)大陸新村9號。魯迅臨終之前,確曾急于遷往法租界。前些時候流傳一種說法,似乎魯迅想搬遷是為了逃避日本人的謀害。這種推測顯然證據(jù)不足。1936年10月6日,魯迅在致曹靖華的信中談到他在上海擇居的三個條件:“一要租界(按:為了安全),二要廉價,三要清靜。”但他也知道,“如此天堂,恐怕不容易找到”。他當時因疾病纏身,行走不便,故托三弟周建人代為租房。歸納起來,想搬家有三個原因。一,他在大陸新村住了三年半,“實在是住厭了”。二,大陸新村位于上海日本人聚集的北四川路底,鄰居有不少日本人。有一天不知怎的,他的兒子海嬰跟間壁一個年紀較大的日本小孩發(fā)生沖突,那小孩便手持日本國旗雄赳赳罵上門來,久久不肯罷休。魯迅最后只好叫鐵匠來,把前門的一扇鐵柵門用鐵皮完全釘起來,外面看不見里面,才總算平息了這場糾紛。三,從1936年5月間起,前面的鄰居經(jīng)常排放煤煙,而患有肺病的魯迅需要呼吸新鮮空氣,聞到煤煙“真氣煞他了”。魯迅常說:“頂討厭的是說謊的人和煤煙,頂喜歡的是正直的人和月夜。”(須藤五百三:《醫(yī)學者所見的魯迅先生》,《作家》月刊1936年2卷2期)
以上三個想搬家的原因,后兩個都跟鄰居有關(guān)。這跟魯迅的自述完全可以印證。魯迅1936年10月12日致宋琳信中說:“滬寓左近,日前大有搬家,謠傳將有戰(zhàn)事,而中國無兵在此,與誰戰(zhàn)乎,故現(xiàn)已安靜,舍間未動,均平安。惟常有小糾葛,亦殊討厭,頗擬搬往法租界,擇僻靜處養(yǎng)病,而屋尚未覓定。”“小糾葛”顯然是指鄰里之間的矛盾。同年10月17日致曹靖華信中又說:“我本想搬一空氣較好之地,冀于病體有益,而近來離閘北稍遠之處,房價皆大漲,倒反而只好停止了。”“想搬一空氣較好之地”,顯然是指大陸新村有空氣污染。魯迅臨終前夕的這些親筆書信,可以排除種種訛傳臆測。
與惡鄰相處雖然是一件痛苦而無奈的事情,但對于作家而言,惡鄰的惡言惡狀也是一種很好的寫作素材。1934年12月21日,魯迅寫了一篇著名雜文《阿金》。阿金是替外國人幫傭的女仆。她的主人家的后門正對著魯迅家的前門,所以也可謂是鄰居。這位上海娘姨雖然貌不出眾,才不驚人,卻會講一連串的洋話,軋一連串的姘頭,罵人吵架更是她的特長,不到一個月就把魯迅家附近的“四分之一里”攪得天翻地覆,致使魯迅“文章做不下去了”,有時竟會下意識地在稿紙上寫出一個莫名其妙的“金”字。魯迅甚至想到像這種女人如果“是一個女王,或者是皇后,或者是皇太后,那么,其影響也就可以推見了:是夠鬧出大大的亂子來”。后來,讀者從阿金聯(lián)想到“十年動亂”期間的江青,絕不是偶然的。
當然,魯迅一生中也有幸接觸到善鄰,對他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并留下了許多佳話。比如,魯迅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也可以視為他的鄰居。因為壽家的三味書屋跟魯迅所住的新臺門望衡對宇,止隔一河;周家在河北,壽家在河南。如果沒有這種地址位置上的方便,少年魯迅就很可能到其他地方去接受啟蒙教育,跟這位“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塾師就會擦肩而過。
1923年周氏兄弟失和之后,魯迅被逐出八道灣,遷居磚塔胡同61號。鄰居是俞英崖先生的三個女兒:俞芬,當時24歲;俞芳,12歲;俞藻,10歲。在這里近十個月的居住情況,俞芳撰寫了一本生動有趣的回憶錄:《我記憶中的魯迅先生》,198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為展現(xiàn)魯迅的血肉之軀提供了真實而豐富的史料。囿于篇幅,本文不擬復述此書的內(nèi)容。
瞿秋白在上海養(yǎng)病并從事革命文化活動期間,也曾是魯迅的近鄰。據(jù)許廣平回憶,1933年3月,魯迅通過內(nèi)山完造的夫人在北四川路底的東照里替瞿秋白夫婦租了一處房子,跟他當時居住的北川公寓相隔不遠,日常生活之需均由許廣平代勞。同年4月11日,魯迅遷居大陸新村之后,兩家過往更其頻繁。就是在此期間,魯迅跟瞿秋白合寫了十篇文章:先由秋白講述腹稿,而后兩人討論,秋白執(zhí)筆成文之后,再由魯迅審讀。魯迅有午休的習慣,而秋白犧牲午休寫文章。待魯迅午休之后開門出來,秋白往往笑吟吟地拿著文稿迎上去,兩人再切磋定稿。有一天,兩人竟合寫了四篇文章。
魯迅的善鄰中,不僅有中國人,而且有日本人,其中就包括長尾景和跟原勝這兩位。他們都撰寫了回憶錄,留下了跟魯迅交往的重要史料。1931年1月20日至2月28日,魯迅因柔石等左翼作家被捕,避居于上海黃陸路30號花園莊旅店。在副樓樓底下一間原來工友居住的小屋度過了緊張的39天。正是在這家由日本基督教會長老與田豐蕃經(jīng)營的旅店,他結(jié)識了同住在此的長尾景和(當時在日本關(guān)西大學就讀,主要研究中日貿(mào)易)。因為魯迅一家的住房特別狹窄,他經(jīng)常在房門口樓梯旁的椅子上跟長尾景和圍爐聊天:談醫(yī)學,談美術(shù),談日本文化,談中國政治。長尾景和回憶道:“先生談起了克扣囚糧的中國監(jiān)獄,談起受金錢左右的審判。對當時中國政治的腐敗,先生非常憤慨。當時他肯定地說,中國一定要走向共產(chǎn)主義,通過社會主義來拯救中國,此外沒有別的道路可走。”
原勝,原名淺野要,上世紀30年代任日本改造社中國特派員,當時住在大陸新村,跟住在9號的魯迅僅一壁之隔,堪稱近鄰。魯迅1936年1月9日、4月7日、10月12日的日記中都有關(guān)于他的記載。1月9日日記是:“下午淺野君來,為之寫字一幅。”魯迅所書是唐代杜牧的七絕《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另兩則日記記載的是原勝寄書和前來探望的情況。需要說明的是,魯迅日記的記載并不完整,原勝撰寫的《緊鄰魯迅先生》一文中,就收錄了他跟魯迅的6次談話記錄。這些談話涉獵的范圍相當廣泛,有些內(nèi)容有利于澄清當前一些存在爭議的問題。比如,有人說國民黨當局有暗殺魯迅的圖謀,而魯迅對原勝說:“我在和國民黨周旋,但結(jié)果還是我勝利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國民黨現(xiàn)在要對我施加壓力,所以謠傳我被車撞死了?墒且话愕娜硕颊J為我是被國民黨殺害的,這是有損于國民黨的聲譽的,因為國民黨盡管要對我施加壓力,但是還不打算殺掉我。”國民黨當局并不打算殺掉他,這就是魯迅本人所作的判斷。
有人又說,魯迅臨終前“斷然拒絕”去日本療養(yǎng),似乎是因為日本當局也有謀害他的企圖。魯迅對原勝的解釋是:如果到了日本,應該去訪問什么人,是件麻煩的事。有的人他不想去拜訪,而另一些人又不能去訪問,如此的旅行沒有趣味也沒有意義。于是,剛剛萌發(fā)的旅日之情又被理智壓抑住了。魯迅告訴原勝,他最想拜訪的日本作家是秋田雨雀,因為他們之間有很多共同語言,而秋田先生因為對蘇聯(lián)友好,當時正受到日本警視廳的監(jiān)視。
關(guān)于中國環(huán)境問題的嚴峻性,魯迅早就給予了充分的關(guān)注。魯迅對原勝說:“在遙遠的將來,中國如果還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那么戈壁的沙漠肯定會南移,中國的全土將會被沙石埋沒。”70多年的事實證明,中國領(lǐng)土荒漠化的趨勢至今沒有完全得到遏制。魯迅關(guān)于人類跟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思想,具有不容低估的現(xiàn)實意義。
本文客觀介紹魯迅跟惡鄰、善鄰發(fā)生的種種關(guān)系,是為了展示魯迅生平的一個側(cè)面。古語云:“居不必無惡鄰,會不必無惡友,惟善自持者而得之。”看來,在不能完全掌握擇鄰主動權(quán)的情況下,“善自持”是一個重要的人生經(jīng)驗。
相關(guān)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