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貧困生敢報心儀的大學
2009-08-31 15:37:54中國教育報
讓更多貧困生敢報心儀的大學
暑假期間,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大一學生許清濤回了趟老家,幫父母干了幾天農活。最近,他又返回學校看書。在許清濤眼中,讀大學的機會來之不易——雖然家境貧寒,但他終究走出了綿延不絕的黃土高原,還讀上了自己喜歡的法學專業(yè)。
有時候許清濤也坐在學校一處僻靜的草地上,將自己過去10多年的求學生活,重新翻閱一遍。那種“憶苦”,在許清濤看來,就是一種神圣的紀念儀式。類似電影倒帶:若非去年高考結束的當天,“農村教育行動計劃”(REAP)的項目組給他承諾資助2500元學費,此刻,或許他并不會坐在西北政法大學的圖書館,研讀自己喜愛的法學著作,而是情非所愿地就讀于學費相對較低的其他類型院校。
一項570名貧困生的試驗
這種資助早在學生上高中,甚至上初中時就知道自己將來如果考上大學,是否有資格獲得資助。
“事先資助承諾試驗”是“農村教育行動計劃”(REAP)的一個學術試驗,許清濤是這次試驗的一個普通樣本。這是一次什么樣的試驗?它對于那些正為大學學費發(fā)愁的農村高中貧困生而言,究竟具有哪些現實意義?這種試驗留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事先資助承諾,最先在歐美發(fā)達國家發(fā)起。實際上,它就是對上大學資助作出一種承諾,資助對象往往只針對經濟困難學生,本質上是一種幫困性質的資助。這種資助是在學生上大學之前,就已經完成對資助對象的甄別。也就是說,早在學生上高中,甚至上初中時就知道自己將來如果考上大學,是否有資格獲得資助。
針對國內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均衡和中西部農村貧困生比例較高的現實,2007年“農村教育行動計劃”項目組將事先資助承諾引入中國,并在國際工程技術基金會和中國開放教育資源協會的資金支持下,在陜西進行試驗。
項目組在陜西隨機抽取了8個樣本縣(陜北4個縣、陜南4個縣),這些樣本縣的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低于2007年全省平均水平。并從這些樣本縣隨機抽取10所高中20個高二班級的1134名學生進行調研。綜合考慮學生提供的家庭資產信息,并與班主任和學校政教處確認,最終確定570名來自農村的最貧困學生為試驗對象。
樣本選定后,項目組將570名農村貧困生隨機分成兩個大組:處理組(248人)和對照組(322人)。研究者們給處理組的學生通報了事先資助承諾,對照組的學生沒有得到事先資助承諾。
2008年,高考結束的當天下午,“農村教育行動計劃”(REAP)的項目組找到了許清濤,并承諾在許清濤去大學報到前一次性給予2500元的資助。就這樣,許清濤成了該項目組“農村貧困高中生上大學事先資助承諾”的一個研究樣本。
和許清濤一樣,從2007年夏到2008年秋期間,570名來自陜西8個樣本縣10所高中最貧困的農村高中生,成了“事先資助承諾試驗”的試驗對象。其中,248名學生獲得了不同額度的資助承諾。
當年9月大學新生入校后,項目組收集并完成了570名學生的高考志愿、高考成績、是否考上二本大學或一本大學,以及考上后是否報到入學等信息分析。至此,為期兩年的試驗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那么,試驗結果究竟如何呢?
15%的貧困生報考免費師范院校或軍校
如果事先資助承諾發(fā)出的時間足夠早,而且額度足夠大,農村貧困生將會更自由地根據個人興趣作出上大學的選擇。
作為570名試驗對象中的一員,小苗一直對化學有相當濃厚的興趣,而且高考前跟班主任說自己想讀化工類的大學,科任老師也對他抱有很大希望。高考成績公布后,小苗果然不負眾望,考分超過陜西省高考重點線20多分。這個分數原本可以選擇一所第一批次的好大學,但是,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小苗擔心交不起學費,最終他還是選擇了一所免學費的提前批院校。
對于小苗的最終選擇,項目組的研究人員充滿了遺憾。REAP項目組的羅斯高和劉承芳博士無奈地說:“如果當時小苗獲得了我們項目組的資助,估計他的志愿也會有所不同。也許,他會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校和專業(yè),而不是根據家庭經濟情況來選擇人生道路。”
小苗只是此項試驗中對照組學生的一個樣本。項目組的分析數據顯示:在高考志愿填報上,超過15%的沒有得到事先資助承諾的學生報考了免費師范院;蜍娛略盒!
不僅如此,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由于通報資助承諾的時間和資助額度的不同,學生在學校類別選擇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3月份得到一次性5000元資助承諾的學生中,沒有一人填報了免費師范院校或軍事院校;3月份獲得一次性2500元資助承諾的學生中,有8%左右的學生填報了免費師范院;蜍娛略盒!6瑯拥馁Y助承諾,如果等到6月份通知學生,并沒有對學生是否報考免費師范院;蜍娛略盒#a生顯著影響。
由此,項目組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如果事先資助承諾發(fā)出的時間足夠早,而且承諾資助的額度足夠大,農村貧困生將會更自由地根據個人興趣作出上大學的選擇。
REAP項目組成員、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西北社會經濟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史耀疆認為,高考當年的3月份,給這些農村貧困生發(fā)出上大學的資助承諾,本身有點晚。因為,這個時間距離6月份高考,只有3個月。即便學生再努力,也不太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對高考成績產生實質性影響。劉承芳博士分析說,導致這種結果的另一種可能就是,項目組給學生承諾的2500元獎學金,額度相對太小。REAP項目組成員、中國科學院農業(yè)政策研究中心羅仁福博士認為,對于那些偏遠農村的貧困家庭而言,孩子上大學的經濟壓力是空前的。
從目前的教育序列來看,目前義務教育階段由于國家政策的完善,已經大大減輕了農村家庭的負擔,但在孩子此后的求學過程中,依然會遭遇兩個重要“關口”:一是初中升高中,一是上大學。在這兩個“關口”中,大多數農村家庭還勉強能支撐一個孩子上完高中,而當孩子進入上大學“關口”時,大多數農村家庭的壓力就會突然增大,并遠遠超出其經濟承受能力。
新資助體系下是否需要這樣的試驗?
目前什么樣的獎、助學金發(fā)放方式更適合中國的現實?如果現行的國家資助體系也引入事先資助承諾機制,那么,承諾給幾百萬名貧困生的足額資助資金,從何而來?
“這只是一個信號。如果農村貧困家庭的優(yōu)秀孩子,因經濟困難而過早地中斷更高層次的受教育機會,直接進入社會,這不僅僅會影響農村家庭自身的福利,恐怕還會影響整個國家將來的人力資源結構,最終影響國家的長遠發(fā)展。”REAP項目組成員劉承芳博士說,國家現行的資助種類已經比較豐富,但整個體系的建設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完善,從而盡可能避免資助制度或機制失靈,使更多農村貧困生能更好、更自由地接受高等教育。
貧困生問題由來已久,國家也在不斷努力。2007年我國先后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及一系列配套文件。至今,我國已逐步建立了一套新的包括“獎、貸、助、減、免”在內的資助政策體系。
REAP項目組2007年的調查顯示,在1200個隨機抽樣的受訪高中生中,只有16%的學生認為,自己考上大學就能獲得資助,有60%的學生擔心自己考上大學后沒有辦法交學費。并且他們表示,大學資助金額的不確定性,是影響他們填報高考志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REAP項目組成員劉承芳博士認為,除了大學資助金額的不確定性,能否申請到資助和什么時候拿到資助,也是貧困地區(qū)高中生面臨的困惑。主要體現在:首先,國家助學貸款通常要到大學一年級第一個學期末,甚至是第二學期才能到達受助學生手中;其次,獎學金通常是一年一評,今年評上了拿到了資助,并不能保證下一年就一定能評上;最后,大多數資助在基本申請條件中,都有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要求,即優(yōu)中選貧,只有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才能申請到資助。
相比之下,國家助學金的基本申請條件更具人性化。因為,其中沒有明確要求學習成績優(yōu)秀,主要是幫困性質的。
同樣,依據“農村教育行動計劃”的調查結果,記者發(fā)現,大學費用的預期,很大程度上對高中生(尤其是貧困地區(qū)高中生)選擇什么樣的大學,會產生較大影響。其中,免費師范生和國防生吸引了不少貧困家庭學生。2007年,教育部直屬的6所師范大學開始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同時,貧困家庭學生一旦報考了國防生,不僅學習費和生活費都由軍隊承擔,而且學生在校期間每月還有一定的津貼,學生家庭幾乎不需要太多的投入。
事先資助承諾的“陜西試驗”,雖然只是一次學術探究,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均衡的中國而言,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社會的深入調研和再反思。比如,在新資助政策體系背景下,獎、助學金發(fā)放方式究竟對學生選擇大學和專業(yè),產生多大的影響?目前什么樣的獎、助學金發(fā)放方式,更適合鄉(xiāng)土中國的現實?如果現行的國家資助體系也引入事先資助承諾機制,那么,承諾給幾百萬名貧困生的足額資助資金,從何而來?是銀行、國家財政,還是其他機構……
一個個疑問,在記者的腦海里不斷地重復。那個幸運的許清濤,還有那些輟學打工的孩子,一年后,三五年后,十年后,他們以及和他們經歷相似的貧困生,將會是什么樣的命運?在社會不同的階層中處在什么樣的位置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