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步入“后話題”時代
2010-06-11 09:41:34北京日報
曾在高考中風靡一時的“話題作文”,如今正在漸漸讓出高考作文的舞臺。剛剛結束的2010年全國高考,包括北京在內的全國20套試卷中有19套為命題作文或材料作文,僅有天津卷以《我生活的世界》為話題,依舊保留著話題作文的命題方式
1999年,一道《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的作文題開啟了“高考話題作文”的時代。這種命題形式甫一出現(xiàn),便受到社會各界的紛紛贊賞,并從此被反復使用——話題作文“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的寬松規(guī)定為考生提供了充分的發(fā)揮空間,讓考生有話可說。而在此之前使用多年的材料作文命題形式,被人認為標準單一、發(fā)揮空間小,容易束縛考生的思維。
然而,隨著話題作文在高考中的多次出現(xiàn),其弊端也漸漸開始顯露。話題作文在題面上一般沒有觀點、主題上的限制,形式上也往往是體裁不限,這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間,但另一方面,也為模式性、投機性的寫作提供了可能。
受益考生
打磨作文模板“屢試不爽”
“高三一年老師讓我們寫了五六十篇作文,不管什么題目,我每次都用三個人物:李白、蘇軾、陶淵明,最后高考時也是如此。”浙江大學的研究生(論壇)蘇岳告訴記者,不管是什么樣的話題,他都采用同樣的模式:先寫一個題記,開頭用一串排比句進行總述,然后分列三個小標題,分別寫李白、蘇軾、陶淵明,最后一段引用名人名言進行結尾。
“這三個人無論是性格還是經歷都具有極其豐富的特點,不管話題怎么變,總是能沾得上邊。”蘇岳稱自己從高二下學期開始反復打磨這套作文模板,并且“屢試不爽”,從來沒有失靈的時候。
隨著高考臨近,作文訓練由原先的一周一寫改為兩天一寫,蘇岳的模板也隨著反復練習而愈發(fā)穩(wěn)定,不僅是文章結構和人物,就連具體內容也幾乎不用做改動,只需根據(jù)話題的不同,稍微調整若干關鍵詞即可。“到了高考的考場上,幾乎就是在默寫。”
與蘇岳的“自主研發(fā)”相比,湖南大學的趙宇則是在語文老師的刻意訓練下進行模板化寫作的。“我老師的方法總結起來有三點最為核心:開門見山,巧用排比,旁征博引。”趙宇具體解釋道,“開門見山”,是為了給閱卷老師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巧用排比”,是為了顯出文采和氣勢,“旁征博引”,則是展現(xiàn)豐富的積累和開闊的視野。
基于這三個要點,趙宇的老師為班上同學總結了一份近一百頁的作文寫作須知,內容可謂極其詳細具體,不僅有大量排比句式和寫作素材,就連文章應分幾段,每段寫多少字,用多少個句子,每句話起什么作用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
筆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趙宇所提到的“旁征博引”,幾乎是所有受訪者的共識。積累背誦大量名言警句和名人軼事,是許多考生在考前一年的必修課。趙宇說,康德、尼采、維特根斯坦等哲學家的著作,他至今沒有讀過,今后也不大可能去讀,但在準備高考時,這些人卻像是他的多年老友一般被他在作文中熟練地提起。
一位高考滿分作文的作者更是向筆者坦言,他對自己在作文中所引用的著作和言論毫無了解,都是來自于高考前的突擊準備。而這篇作文獲得的評語,則是“知識面極廣”,“材料信手拈來,令人耳目一新。”
專家學者
閱卷方式加劇“模式化”
盡管依靠自己總結的模板在高考中吃到了甜頭,但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蘇岳卻顯現(xiàn)出幾分失落。從小喜歡閱讀和寫作的他,在高考過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下筆時不再像從前那樣輕松自如,總是不由自主地寫成“高考體”,而對文字的敏感度,也感覺大不如前。上大學后一年多,他才慢慢從這種狀態(tài)中走出來。
在著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話題作文的盛行在某種意義上已經違背了它的初衷。不限體裁,本意是鼓勵考生們嘗試各種文體,但在實際當中,考生卻常常會抱定一種文體進行反復訓練而不及其余,這很有可能造成了文體偏廢的狀況,影響學生寫作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熊丙奇認為,高考作文閱卷過快是造成作文模式化的一大原因。他向筆者談到,一位高考作文閱卷老師曾在《南方周末》撰文表示,全國絕大多數(shù)省份作文評分均速每篇只有20多秒鐘時間。正因如此,老師在指點學生寫高考作文時不得不迎合這種“快速”評判的需要,多引用好詞好句,搭好花架子,甚至不惜讓學生說謊。
對熊丙奇的觀點,北京某大學的學生程欣感觸頗深。他毫不諱言自己在作文中常常說謊,“不是不愿意寫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是高考畢竟太重要,實在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冒險。”
與諸多考生相同,程欣也十分推崇在作文里引經據(jù)典,但與不少考生下工夫突擊掌握大量素材相比,他的招數(shù)則顯得更有“效率”。程欣所引用的材料,常常是自己的“原創(chuàng)”。“引用的人一定要真實,要著名,但他說的話和做的事則可以靈活處理。”
所謂“靈活處理”,就是寫作者自己編制出符合話題需要的觀點和事例,安排在一個真實存在的著名人物身上。程欣對自己的方法很有自信,“閱卷老師在那樣的快節(jié)奏下不可能花時間進行核實,他反而還會覺得考生的知識面很寬。”
后話題時代
應試作文的先天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話題作文問世之初一片叫好,隨后質疑聲頻頻的情況下,高考作文的命題方式又在悄然發(fā)生新的變化。
隨著話題作文在高考中的連續(xù)出現(xiàn),考生漸漸摸清了它的套路,模式化的寫作越來越多,而這種情況也引起了命題者、評卷者的注意。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的“創(chuàng)新”一步步地成為了“俗套”,也不再受到閱卷者的青睞。
“在一定程度上,高考作文已經進入了‘后話題’時代。”北京精華學校高中語文教師、北京大學中文系在讀博士生馬昕告訴筆者,2004年高考是話題作文的鼎盛時期,全國15套試卷中,共有14套試卷采用了話題作文。而在此之后,話題作文所占的比重便逐年降低,到了2009年,全國18套試卷中,僅有2套試卷依然采用話題作文的命題方式,到今年,更是只剩下了一套試卷。
與多數(shù)省份紛紛采用話題作文,又逐步回歸到命題作文、材料作文相比,北京卷卻一直對話題作文說“不”。自2002年起,北京市高考開始自主命題,除當年高考為話題作文外,從2003年的《轉折》、2004年的《包容》直到2009年的《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2010年的《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近8年來,北京高考一直采用命題作文。
相比于話題作文,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由于命題和材料選取的不可預測性,能夠較為有效地遏制“套作”的現(xiàn)象。然而,人們對其產生的質疑也一直從未停止。由于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寫作必須建立在透徹理解題目和材料主旨的基礎上,如果考生與閱卷者對題目的理解稍有不同,整篇作文就有可能滿盤皆輸。
“在很大程度上,這確實是一個兩難的問題,話題作文有話題作文的問題,命題作文有命題作文的弊端。”馬昕說。
熊丙奇認為,這種兩難處境在目前情況下難以得到有效的化解,“一刀切”的高考制度注定了高考作文的困境。學生在平時用一套思維體系、表達體系,到了考場上,卻必須用另一套思維體系、表達體系,按照出題人、閱卷人的思路寫作文,難以做到“我筆寫我心”。在熊丙奇看來,目前情況下,考生不應將作文訓練作為提高寫作能力的主要途徑,而應該加強日常的寫作與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