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培養(yǎng)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策略及途徑
2011-09-23 13:38:13新浪博客
教育問題是很多學者和家長都十分關(guān)注的問題
一、培養(yǎng)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策略
**1、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嬰兒最初都是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里,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生活。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長應該理智地逐漸擴大孩子的活動空間,讓他走出屋外,奔跑在田間,才能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長?墒,在現(xiàn)實生活里,真正做到這一點,也不那么容易。
有一位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逛公園,到了該回家的時侯了,家長沒想到,這個四歲的孩子竟然提出要自己騎著小三輪車,沿著人行便道回家?粗⒆訜崆械哪抗,家長猶豫了,孩子這么小,路又那么遠,萬一累壞了這棵獨苗苗……但是又一想,自己可以走在孩子身邊,安全沒有問題,為了培養(yǎng)孩子應該給他一個空間,讓他自己闖一闖吧。在家長的支持下,這個四歲的孩子,用了45分鐘,騎了7公里的路程,完成了自己的小長征。我十分佩服孩子的頑強精神,但我更佩服這位家長的魄力,他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適應能力,敢于支持孩子合理的愿望,并協(xié)助他取得成功。
還有兩位家長,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有特殊教育意義的空間,想出了一個叫做“小留學”的好主意,這個辦法,既簡單,又有效,孩子也非常歡迎。
所謂“小留學”,就是兩家的孩子,都到對方的家中去住一兩個月,上學仍在原來的學校。別看這么一個空間的變化,對孩子的教育效果十分突出,F(xiàn)在回憶起來,至少有這樣四個方面的好處:
一是孩子得到了鍛煉。孩子初次離家,雖然不是一個人生活,但究竟周圍都是外人,環(huán)境不熟悉,習慣不一樣,面臨很多新的問題?傊菜闶情_始了獨立生活的鍛煉。
二是培養(yǎng)了自理能力。初到別人的家,孩子一般會比較重視對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他們能自覺地要求自己比以前嚴格,家務活搶著干,生活作息時間也安排得很緊,不會的事情努力著做,事事不落后。這一段時間雖然不長,但進步得非常快。
三是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留學”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面對著的都是陌生的人,這正是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好機會。孩子們學習著如何對待家中的長輩,如何對待新的鄰居,如何對待來訪的客人,在新的家中聽到長輩的教導,結(jié)合著原有的人際交往經(jīng)驗,會感到對人際關(guān)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是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孩子前后在兩個不同的家庭生活,如果能注意觀察,進行思考,也算是一種比較研究。兩個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每個成員有不同的性格、觀點,習慣。分析著兩個家庭的種種不同,可以起到從一個小窗口,加深對社會認識的作用。
其實,擴大孩子的活動空間,有各式各樣的方法,有些非常簡單。關(guān)鍵是家長想沒想到。比如家中有四面墻,能不能給孩子一面,由他自己使用?他愿意展示他的作品,或者是懸掛他所崇拜人物的圖象,甚至是把墻壁裝點得象美麗的夜空,幻想著自己在太空中遨游,都應該表示支持;如果不能給他一個桌子,也應該給他一個抽屜供給他全權(quán)使用。這樣他的責任感、獨立性,才有條件得到發(fā)展。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注意擴大孩子的空間,這樣放手地去鍛煉自己的孩子,有的甚至是延著相反的方向使勁……
我就親眼見到過這么一位母親,她把她的已經(jīng)上二年級的孩子,費力地抱到離學校還有幾十米的地方,由于怕老師看見挨批評,才不情愿地放下來,親了孩子之后,目送著孩子去上學。這位母親肯定是極其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可能都會清楚地感到,這種愛的結(jié)果將會是多么可怕!這個孩子和前面那個小長征的孩子,將來誰會有幸福的一生呢?
**2、給孩子一個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雖然和每一個人一樣,孩子也擁有自己的時間,但是他自己可以安排的時間有多少呢?如果時間的安排,完全由成人包辦,孩子只是去執(zhí)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遠也培養(yǎng)不出來了。
有一個聰明的家長,他在孩子很小的時侯,就每天給孩子一段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只要不出危險,可以自己安排最愿意做的事。孩子有時是去玩,有時是去讀自己喜愛的一本書,有時是畫畫……當然,有時也忙來忙去什么也沒干成,但是孩子逐漸懂得了珍惜時間,學會了安排計劃,后來孩子的假期和其他課外時間多是過的既緊張又愉快。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老師要求學生制定人生的五個計劃的方法,也很值得家長借鑒。他要求和幫助學生首先要思考自己一生的理想和打算。
第一,思考自己一生的理想和進行安排,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雖然肯定有些困難,但是開始思考還是有必要和可能的。年齡小時,可以先有形象的榜樣和美好的愿望,甚至可以有些積極的幻想;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再逐漸地深化。有一個一生的總體的想法,對于統(tǒng)帥他的時間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要制定十年的規(guī)劃,十年要比一生好把握。十年要做的事,孩子們?nèi)菀自O想出來,比如十年后要回到母校,將給母校帶來什么樣的禮物,會激發(fā)孩子的動力,是帶回工作崗位上的先進工作者的稱號,還是成為高等院校的高才生,他會暗自下定決心的;但是,孩子們清楚地知道,十年的規(guī)劃,必須化為十個一年的努力,規(guī)劃才能實現(xiàn)。
第三,要有一年的計劃。一年更為具體,要出色地度過關(guān)鍵的小學的五年級,還是順利地度過動蕩的初中第二年,孩子們的努力程度,將決定他們在這一年得到的是成功或是失敗,這點他們一般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要制定一周內(nèi)要完成的任務和計劃。一年是由52個星期組成。一周要做的事情,有它的特點。比如,一周要讀一本課外書,一周參加一次勞動,一周寫一篇小文章……豐富多彩的安排,將使一年的生活,過得既有意義,又很愉快。
第五,要學會科學地安排一天的24小時。人的一生,在一定意義上,是由一小時,一小時在做什么決定的。要想把外語真正掌握好,和每天是不是早起半小時讀單詞的關(guān)系密切;每天要多讀課外書,又和能不能克制自己少看電視關(guān)系密切。
在安排和實行計劃的過程中,孩子能發(fā)現(xiàn)時間安排本身的問題,也能看到自己實際行動的問題,然后采取必要的調(diào)整措施。這種方法能引導孩子不斷地思考自己,規(guī)劃自己,要求自己,從而發(fā)展了他的自主性。
**3、給孩子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體驗。**
培養(yǎng)孩子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guī)律的做法,肯定要失敗的,但是認為“樹大自然直”,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guī)律,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去體驗,這才是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
鍛煉有各式各樣,有的是體力鍛煉,有的是腦力鍛煉,有的則是綜合的鍛煉。
要達到鍛煉和體驗的目的,一般不能完全靠現(xiàn)成的條件,需要自己去創(chuàng)造。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動動腦筋,就可以和容易地創(chuàng)造一些條件,達到鍛煉和體驗的目的。
比如到公園去玩,是孩子最高興的事情了,可是很少有家長想到,通過逛公園,可以創(chuàng)造一些條件,讓孩子高高興興地得到一次鍛煉。
有一位家長,在帶孩子去動物園之前,就對孩子公布了一個計劃:一是這次去動物園要來一個長征,所有的地方都要走到,不能怕累;二是要邊走邊觀察,回家后要求孩子畫一幅動物園的地圖。孩子聽了后異常興奮,早早地就把紙、筆、指南針和畫夾子準備好。只等一聲令下,下決心要出色地完成這個任務。
逛動物園那天,孩子可認真了,用指南針對方向,用鉛筆繪草圖,不時地標上地名。不認得的字和不懂的的事情,立即去問家長……真是忙得不亦樂乎。
短短的半天,孩子達到了動腦,動手,動眼,動耳,動腿,一次全面的鍛煉目的,提高了他的可貴的綜合處理事情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心理上得到一次幸福的體驗,對自己會更有自信。
有一位到美國探親的中國學者,遇到了這么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看報,突然,有人敲門,開門一看,原來是一個8、9歲的女孩子,和一個5、6歲的女孩子。
大孩子非常沉著地對他說:“你們家需要保姆嗎?我是來求職的。”
學者好奇地問:你會什么呢?年紀這么小……
大孩子解釋說:我已經(jīng)9歲了。而且我已經(jīng)有了14個月的工作歷史,請看這是我的工作記錄單。我可以照看你的孩子,幫助他完成作業(yè),和他一起游戲……
大孩子觀察到我沒有聘用她的意思,又進一步說:你可以試用我一個月,不收工錢。只需要你在我的工作記錄單上簽個字。它有助于將來找工作。
學者指著那個5、6歲的孩子問:她是誰?你還要照顧她嗎?
聽到的是更令人驚奇的回答:她是我的妹妹。她也是來找工作的,她可以用小推車推你的孩子去散步,她的工作是免費的……
多么可愛的孩子!她們的家長也應該說是了不起的。敢于放手讓孩子們出來闖天下。
可就有那么一些家長,不但自己從沒想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反而把學校為學生創(chuàng)設的鍛煉條件破壞掉。如學校組織學生去軍訓,要求學生把自己的行李背到200米外的汽車上,竟有的家長向?qū)W校提出“抗議”:把孩子累壞了誰負責?
最后,這位家長還是自己氣哼哼地把學生的行李背到車上,而他的孩子卻心安理得地徒手走在后邊……難道這樣的家庭將來能幸福嗎?真不知道這位汗流滿面的家長是怎樣想的!
**4、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
每一個孩子都會無休止地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但是問題的答案讓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經(jīng)驗告訴我們:孩子愛不愛提問題,是關(guān)系到孩子成材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則是關(guān)系孩子成材的更重要的因素。
讓孩子知道1+1=?,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告訴他等于2。若孩子再問2+2=?,我們又會告訴他等于4。成人這樣做,看起來很省事,但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就不會想問題,在他的心靈深處,頑固地認為:一切問題的解決都要靠別人提供的現(xiàn)成答案。這樣的人永遠不會探索真理,他總以為真理是需要由別人告訴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智力勞動上是否有自主性,目前,更為人們所忽視。
重視在智力上培養(yǎng)孩子自主性的教師和家長,他們是這樣做的:
例如,有為教師就是這樣來教1+1=?
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有意識地給每個組發(fā)給的是不同的東西:有的組是一把豆子,有的組是一捆火柴棍,有的組是一堆小石子,有的組是一盒扣子,有的組是一小盤米,有的組是一些玻璃球……
開始上課了,教師要求每組學生,用自己手里的東西,先算是算1+1=?這時孩子們忙碌起來,有的擺米粒,有的擺扣子……都是在算一個加一個是多少?
后來算2+2=?,也沒有大的爭論,直到算到3+4=?學生也有些爭論,有的說等于6,有的說等于8。這時教師也不著急,鼓勵他們討論下去,講出自己的理由去說服別人。
最后,終于大家一致同意3+4=7。老師贊揚他們,說道:“你們真聰明!”
這堂課學生們不只親身參加了運算過程,嘗到了腦力勞動的愉快,同時真正懂得了3+4是怎么計算出來的,又從本質(zhì)上了解了數(shù)字是怎么會事,一粒米加一粒米,等于二;一根火柴棍加上一根火柴棍,也是等于二,計算時不在于是什么東西,而是計算他們抽象的量;更重要地是他們體會到智力上如何去自主,自己如何去探索真理。
又例如,過去的小學課本中,在描寫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明確地寫著,是蝌蚪的尾巴到一定時侯,自動脫落,然后變成青蛙的。學完了這節(jié)課后,許多學生就養(yǎng)起了小蝌蚪,看看它是怎樣成長的,尤其是想看看它的尾巴是怎樣脫落的?墒,觀察了一天又一天,不見小蝌蚪的尾巴脫落過程,但是,尾巴確實也不見了。
學生們把這種情況告訴了老師,老師沒有主觀地、簡單地否定了學生的觀察,而是要求他們仔細地觀察,做出詳細的記錄。
于是,許多孩子同時進行了觀察,結(jié)果是他們都沒有發(fā)現(xiàn)脫落的尾巴,在青蛙的屁股上也沒有發(fā)現(xiàn)脫落的痕跡。相反,有一些細心的學生發(fā)現(xiàn)小蝌蚪的尾巴是慢慢地縮回去的。
所有的觀察,得到了一致結(jié)論,他們把這個結(jié)果,告訴了老師,在老師支持下,他們把這些觀察的結(jié)果,寄給了出版教科書的有關(guān)單位,最終,在科學家的參與下,教科書的錯誤得到了糾正。
最近,一年級的學生,也對新課本提出了重要的意見。他們看到在拼音字母“Y”旁邊畫了一棵小樹,樹杈上掛了一件衣服。孩子們憤怒地說:不注意環(huán)境保護,把小樹都壓壞了。在老師的支持下,他們寫信給出版單位,并得到了表揚的回信。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發(fā)揚了探索精神,而更值得贊頌的是這位老師,支持學生自主意識。
在家庭中,家長也創(chuàng)造了一些方法,培養(yǎng)孩子在智力上的自主性。
例如,有一位成功的家長的經(jīng)驗是:“孩子問我一個字,雖然我認識,但我不告訴她,而是鼓勵她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認識的字,她也不再問我,而是自己去查字典”。這樣孩子不但是很早就掌握了自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從小就樹立了一種自主的意識,一種頑強鉆研的精神。
還有一位家長是這樣引導他的上一年級孩子辨別是非的:他每天帶孩子上學擠公共汽車時,每當看到出現(xiàn)一些爭論時,他就讓孩子注意觀察,下車時還要把自己的分析講給爸爸聽,究竟他們是為什么引起的爭論?究竟誰對誰不對?應該怎么解決?孩子說完之后,當父親的再做點輔導。天長日久,這個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就比別的孩子強,又由于她經(jīng)常善于給小朋友勸架,就成了大家擁護的小班長了。
一位母親,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優(yōu)秀青年,在一次獲得奧匹克競賽冠軍之后,孩子的老師開玩笑地說:今天你母親準會給你炒幾個好菜……。孩子美滋滋地回到家里,向母親報了喜,沒想到母親并沒有顯得特別高興,孩子以為母親沒聽清,又追到廚房反復說。但是母親最終也沒炒什么好菜。吃飯的時侯,孩子不解的問:媽,您聽了為什么不高興?老師還說您準給炒幾個好菜呢。母親語重心長地說:我覺得沒有必要特別高興,因為,一,這次比賽很多高手可能沒有參加;二,這和諾貝爾獎差遠了。孩子開始了沉思,但還是沒有自己找到答案。
孩子上高二的時侯,母親就帶他去參加各大學招生的集會;貋淼臅r侯,孩子自言自語地說:“啊呀,北大、清華的錄取分這么高,我要盲目自滿可就危險了!”,孩子終于自己找到了答案。但是,母親聽了后,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5、給孩子一個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是有它的道理。生活在窮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種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自然就為他準備了艱苦鍛煉的條件;但是,現(xiàn)在生活提高了,難道孩子就只能當“紈褲子弟”?當代,在順境條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確是當前急需探討的難題。
有經(jīng)驗的家長多是想辦法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難,讓孩子去解決,從而培養(yǎng)孩子能力和優(yōu)良的品質(zhì)。
有位家長是這樣做的:當孩子想買一個東西,家長有時有意識往后推一周才滿足他的要求,她想這能養(yǎng)成他克制自己的能力。
從上小學,就都是他自己準備文具,當時,在一年級,鉛筆削的象狗啃的似的,母親看著心里也不是滋味,但是為了孩子的將來,母親硬著心腸不去替他削……
在得知自己的孩子被保送重點中學時,她經(jīng)過認真的考慮后,認為自己的孩子有考上重點中學的實力,就不應該這樣輕松地被“抱”到重點中學去,而應該再一次拼搏。于是她嚴肅地和孩子談了一次話,鼓勵他用自己的力量再邁上一個臺階,孩子雖然有點擔心,但還是在母親的激勵下決心再搏一次,最后以十分優(yōu)秀的成績考上了重點中學。而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他又受到一次戰(zhàn)斗的洗禮,精神世界又得到一次升華。
設置困難,最好要有針對性。有的孩子,住在高樓大廈里,上下有電梯,出門有汽車,生活中似乎沒有什么突出的困難需要他們?nèi)ソ鉀Q。針對這種情況,有位家長就想出了個辦法,設置了困難,鼓勵孩子去解決。
他給孩子布置了兩個特殊的作業(yè):一個是每天上下樓,不再乘電梯,而是堅持爬上,爬下12層樓;二是每天上學和放學,不再乘汽車,而是堅持徒步走5站路。
設置什么樣的困難,又和家長的觀念有關(guān)。比如,在澳大利亞,有位中國記者親身遇到一件事情,就給人在教育觀念上以深刻的啟迪。
有一天,記者走在大街上,在這條街上,和街道并排著有一條小河。這時記者看到前面有位澳大利亞婦女,帶著一個小孩在散步。突然,記者發(fā)現(xiàn)前面那個淘氣的小孩,跳來跳去,撲通!掉進小河里。這時,記者毫不遲疑,飛快地跑向河邊,準備跳到河里去救孩子。
沒有想到的是,正在記者要跳的一霎那,那位婦女卻制止了他,擺著手說:“NO”。記者奇怪地望著她,請他解釋。她嚴肅地說:“我要他自己爬上來”。記者看著孩子在水中翻騰,喝了幾口水后,終于爬了上來,而記者此時腦子里也翻騰著一個想法: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親,這是一種多么理智的愛啊!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