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部分自主招生錄取學生與教學期望差距遠
2011-11-25 10:14:49中國新聞周刊
“現(xiàn)在內部正在討論自主招生改革,不太好過多發(fā)表觀點。”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談松華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對此話題略顯謹慎。
進入11月份,中國部分名校2012年的自主招生新政相繼出臺,其中有些高校新政細則規(guī)定被媒體報道稱“考生應孝順父母”“為貧困縣設推薦指標”“要求家中三代無大學生”,這些消息立即引發(fā)社會熱議。
11月22日,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出通知,進一步明確試點工作定位,高校自主選拔錄取試點的招生對象主要是具有學科特長,以及全面發(fā)展且具有創(chuàng)新潛質的考生。
有媒體據此解讀,教育部進一步明確自主招生的定位,有糾偏意味。
“目前自主招生考試嚴重背離當初試點的初衷,應該予以規(guī)范。”國家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教育體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如此說。
由贊揚到質疑
自主招生緣于多年的高考存廢之爭,也稱“統(tǒng)獨之爭”。“統(tǒng)派”學者認為統(tǒng)一高考是適應中國國情的招考制度,應該堅持實行;“獨派”學者認為應該取消統(tǒng)一高考制度,代之以單獨考試等多樣化的招考制度。
作為“統(tǒng)派”代表之一的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長劉海峰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稱,1997年7月7日(當年高考第一天),時任國家教委副主任張保慶在檢查北京考點時強調, “高考改革最終目標是把高考權下放到地方和高校。將來逐步做到由各高等學校根據各自專業(yè)特點選擇考試科目和門數(shù),考生可根據自己的意向,選擇要報考的高校及專業(yè)所要求的科目和門數(shù),從而使學生和學校都增加選擇的范圍和余地”。
在當時,這一說法被教育界理解為高考改革的最終目標就是取消高考,各高校單獨招考。此后多年,每逢高考之時,高考存廢之爭就愈發(fā)激烈。
2001年,經教育部批準,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江蘇省內首次嘗試高校自主招生改革。
隨后不久, 2003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2所高校開展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從2006年開始,復旦大學和上海交大也進行“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驗”。
劉海峰認為,與從2003年22所高校開始的“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有一點最大的不同,復旦、上海交大這兩所高校以面試成績作為錄取的主要依據,而高考成績只作為參考依據,當時被稱為“破冰之舉”。
2006年3月,新華社以《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復旦自主選拔三大問題解析》為題進行了報道,并且引用教育界人士的話稱:這是繼高校實施保送生、優(yōu)秀生自主選拔、5%自主招生選拔等政策后“真正意義上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
彼時,對于自主招生改革,媒體賦予一片贊譽之聲。
當年復旦、上海交大招生錄取名單公布之后,被錄取考生按照規(guī)定依然參加了高考。細心的媒體發(fā)現(xiàn),對比參加自主招生的考生的高考成績可以看出,大部分考生憑借高考同樣可以被錄取到這兩所學校,重合率達到95%以上。
2010年,全國有資格進行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的高校已達80所。伴隨自主招生試點范圍的擴大,各高校自主招生也由原來“單干”發(fā)展到“集團”作戰(zhàn)。
2010年,以北大為首的“北約”、以清華為首的“華約”,以及同濟等9所理工類的“卓越聯(lián)盟”更是上演了一出自主招生的“三國廝殺”。
高校割據,“三國廝殺”。媒體批評自主招生演變成了“圈地運動”或“掐尖”行動,是一場高校搶奪生源的大戰(zhàn)。
今年11月初,安徽涇縣中學獲得了一個2012年清華大學自主選拔“新百年自強計劃”推薦學生名額,經過選拔最終入選的學生是該校校長的兒子,這在當?shù)匾鹆瞬恍〉臓幾h。
盡管有關部門調查選拔過程是否存在舞弊的結果還沒公布,但人們對自主招生考試的公平還是產生了質疑。
劉海峰表示,目前的自主招生沒有統(tǒng)一的選拔規(guī)則,考試命題缺少規(guī)范,尤其是面試,隨意化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其公信力。
十年的自主招生考試改革,在經歷了社會的認同、贊揚之后,到了“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
背離改革初衷
“2009年最牛高考作文”的締造者黃蛉被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破格錄取,兩年內他又實現(xiàn)“兩級跳”,得以在四川大學接受老教授何“一對一”教學。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何教授向學校遞交了辭呈,表示不愿再教黃蛉。何教授稱,經過兩年的精心培養(yǎng),“他的學習情況并不理想,在甲骨文方面也沒有多大造詣”。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程方平據此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指出,這暴露出高校在自主招生考試過程中招生與教學人員是分離的,因此會導致招上來的學生與教學人員的期望差距甚遠。
實際上,經過十幾年試點,在自主招生操作層面還存在諸多問題。根據教育部門有關規(guī)定,自主招生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包括自行組織的筆試和面試。在自主招生考試中成績優(yōu)異的考生,在高考錄取時,獲得降低分數(shù)錄取的優(yōu)惠待遇,通常比該校錄取分數(shù)線低幾分到幾十分。
按照教育部門規(guī)定,自主招生主要針對具有學科特長、創(chuàng)新潛質的兩部分學生,這項政策設計的本意就是針對少數(shù)考生。
對于特長顯著的學生,多年前教育部門就出臺過特殊的選拔政策,例如針對體育特長生和文藝特長生的;或者不需要參加高考的,即保送生政策。這也屬于廣義的自主招生范圍。
因此,自主招生所要錄取的對象,是那些綜合素質高的、在高考中不能充分發(fā)揮出水平的學生。
國家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教育體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認為,這樣的一個群體,參加全國統(tǒng)考是很難脫穎而出的,因此教育部門想通過自主招生來選拔這些人才。
然而,在實際執(zhí)行和操作上,自主招生考試逐漸演變?yōu)槿瓶荚,實際上還是應試,甚至有教育學者稱之為“二次高考的疊加”,尤其是自主招生聯(lián)盟產生之后,這種傾向更加嚴重。
“在現(xiàn)實自主招生中,更多的是偏重筆試,面試很隨意,基本是十幾分鐘就面試一個學生,甚至有的只是書面面試。”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學校長透露說。
這位校長抱怨道:“自主招生已經儼然變成了‘小高考’,成為中學教育新的指揮棒。疲于奔命的考生、迷茫的中學教育工作者、焦慮的家長,特別是一些重點中學不得不圍著自主招生轉。”
更有在教育一線的教師撰文批評指出,“統(tǒng)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相對忽視德育和體育、學校缺少特色等弊病。但自主招生就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應試教育的弊端嗎?從目前所有進行自主招生的高校的實際運作情況來看,顯然并沒有使高考的壓力得到一絲緩解。相反,倒是大有催生另一種應試教育的趨勢”。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認為,從選拔的方式來看,“自主招生應該是傳統(tǒng)紙筆考試的補充,但如果還是用紙筆考試,意義并不大”。從題目內容來看,“如果僅僅是覺得高考的題目太容易了,再出點難題來考學生,意義也不大”。
王烽認為,自主招生考試的初衷是為了給那些具有學科特長、創(chuàng)新潛力的學生在統(tǒng)一招生之外開辟的人才通道,但是目前的自主招生聯(lián)盟演變成了“第二高考”,嚴重背離了自主招生改革的初衷。
亟須頂層設計
去年7月頒布的《國家教育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對推進招生考試改革提出了制度設計:探索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政府宏觀管理,專業(yè)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
按照上述制度設計,王烽認為,自主招生的本意是招什么樣的學生由高校自己決定,由考試機構進行服務的一種模式。政府只負責監(jiān)督,保證公平性。
3月,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對外表示:“教育部要求試點高校著重對學生綜合能力、學科特長和創(chuàng)新潛質進行考查;積極探索學校考核與高考、高中學業(yè)成績及個人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選拔方式;尤其高度重視聯(lián)考的考試安全及公平性。”
“目前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動力不足,原因在于高校自身不愿承擔責任,比如招什么樣的學生,需要什么樣的社會評價服務,是由高校自己定的,這樣一種模式在招考人員、招考周期上會發(fā)生很大變化,這一變化勢必會增加改革成本和風險。”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部門人士分析說。
上述人士透露,關于高考改革調研報告已上交教育部門,目前高考改革方案正在起草過程中,估計明年能出臺,“教育部門領導已經意識到目前自主招生存在的問題,他們也認為這和當初的制度設計不一樣了。”
據參與高考調研報告的人士表示,目前的自主招生考試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學的教學秩序,導致很多學生為了報考而猶豫不決,甚至有一名學生產生跳樓傾向。
程方平認為,自主招生考試只是高考的一個補充,高考改革應謀劃頂層設計,不能總摸著石頭過河,出了問題就叫停,這樣會付出高額改革成本。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