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自主招生報名將止 中大加分生半數(shù)來自廣州
2011-12-20 10:46:28信息時報文章作者:梁健敏 徐珊珊
昨日,多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迎來了報名截止日期,包括清華、北大、港大、中大、華工等廣東學生青睞的名校。記者獲悉,去年,在廣東5000多名參與中大自主招生單考的學生中,約有700多名學生獲得面試資格,其中400余名獲得最終加分,多為廣、深兩地學生。今年各校自主招生政策有微變,報名之后如何復習備考取得雙贏,如何在高考前擠上保險通道?如何獲得寶貴的加分?昨日,多位全國知名的自主招生政策以及研究專家對自主招生進行全面解讀。
自招有變:中大華工自招有微調(diào)
昨日,包括清華、北大、華工等26所全國具有自主招生資格的頂尖高校都迎來了報名截止日。雖然具體人數(shù)未有官方統(tǒng)計,不過光是參與教育機構(gòu)的自招揭秘會的應屆生就超過了600余人。在廣州排名前六的六所中學,每班都有1/3~1/2的學生報名參與自主招生。
國內(nèi)考試研究專家、卓越教育高級校長梁錦文,對2012年中大和華工的自主招生進行解讀。他告訴記者,中大自主選拔錄取多年都分成A、B兩類,其中A類是普通學生,B類是偏才怪才。今年中山大學的自主政策有兩點微變,一方面是A類的資格略微放寬,從去年的“在文體方面有突出特長,高中階段曾參加重大表演或競賽”變?yōu)?ldquo;在各類競賽中獲得地市級以上獎項”。此外是B類資格不可兼報,考慮到中大往年能入選B類的考生鳳毛麟角,增加此條旨在提醒考生注意明確定位、不要大包圍。
華工也有變化:校薦考生可直接通過初審,“繁星計劃”省內(nèi)高中均可推薦學生,文科招生范圍新增湖北省。
自掂實力:中大自招席位多被廣深學生獲得
明確自招變化之后,不少考生以及家長都在“自掂實力”。自主招生的難度有多大? “難度略高于高考,低于競賽一試,文理一張卷子,不同省份一張卷子,大家不及格的情況很普遍,關(guān)鍵看相對排名。”北京頂尖大學自主招生閱卷老師閆浩這樣定義“華約”的自主招生考試。
那么自招的成功率有多高,又有多少人能獲得加分呢?梁錦文舉出一組數(shù)據(jù):在廣東,自主招生的巨頭是中山大學,為此中大甚至在廣東舉行單考。去年,廣東共有5500人獲得中大單考的筆試資格,其中700余人獲得面試資格,400人獲得A類加分資格。獲得面試資格的700人中廣州占了326人,400名獲得加分資格的人中廣州獲得204人,總通過率超過六成。梁錦文稱中大自招席位多被廣深學生獲得。
自招備考:中學刷題很難拿高分
高考中,1分可能就影響幾十乃至上百的排名。為此自主招生的5~30的加分顯得尤為重要。 既然通過率并不算很低,那么如何才能在自主招生中獲得加分呢?
昨日,自主招生的數(shù)學閱卷老師閆浩就舉例稱,由于中學的教學和大學命題者的思路有很大差異,一般學生沒有經(jīng)過特別培訓,很難在自招考試中取勝。他說,現(xiàn)在的中學老師不注重數(shù)學思維,沒有有意識地培養(yǎng)數(shù)學思想,只追求短暫效益、只注重分數(shù)、只強化“刷題”,必定不適應對能力要求很高的自主招生。在北京,參加自主招生的學生幾乎都要額外參加培訓。
2011年廣州自薦獲三大聯(lián)盟自主招生資格534名學生(部分)
省實:134人 華附:93人 執(zhí)信:73人 二中:52人 六中:32人 47中:29人 廣雅:27人
16中:14人 仲元:12人 86中:9人
面試支招 教授喜歡聽批判的聲音
自主招生包括筆試和面試部分,國內(nèi)知名學者、自主招生政策及考試專家王旭稱,面試一般采取集體無領(lǐng)導面試,考官中一般有兩撥人,一撥是海歸教授,一撥則是本土教授,他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般都是具備開放性和創(chuàng)新性以及非智力特征。比如:“南方人性格柔弱,北方人性格粗獷,你如何評價?”他舉例稱,“學生一般都會從辯證的角度來分析,回答得比較完滿,但是也有一些學生說南方人勤勞,北方人勇敢這樣的嬰兒化答案,評委直接就打零分了。”
他還認為,自主招生非常強調(diào)批判、求異的思維,對某個觀點不能簡單地認同,因為教授要聽與眾不同的聲音。
自招面試別穿校服
此外,一些基礎(chǔ)的素質(zhì),如服裝打扮、禮貌眼神也十分重要。“有些學生喜歡穿校服,覺得考官可以從校服中知道我是來自名牌學校。但是我建議大家不要穿校服,因為考官還是喜歡穿著青春亮麗,整齊大方的學生。”
禮貌也非常重要,在回答問題時,最好用眼睛注視著提問的考官,同時環(huán)顧著其他評委。當評委問到自己不懂的問題時,可以用“您能多說一遍嗎?”來爭取時間以及緩解尷尬,也有一些學生很聰明,他們會說:“這恰好是我的知識短板,您能不能給我換一個問題呢?”這樣的問法,評委老師會覺得很舒心,“這學生不會就不會,一點不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