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wǎng)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北京高考 > 北京高考信息 > 北京2013高考作文出自楊振寧與莫言的對話(2)

北京2013高考作文出自楊振寧與莫言的對話(2)

2013-06-07 15:34:13北京晚報

科學與文學的對話

  5月15日,91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58歲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78歲的著名藝術家、北大講席教授范曾的邀請下齊聚北京大學,為上百名青年學子獻上了一場名為“科學與文學的對話”的思想盛宴。

  3位大家的智慧對話是一場科學與文學的互動。短短2個小時里,他們從各自的專業(yè)角度出發(fā),談科學與文學藝術的關系、談對美的認識、談宗教、談哲學。同時,這更是一場前輩大師與青年人的珍貴對話。青年代表面對楊振寧,發(fā)問做研究這條路實在太寂寞,如何堅持;面對莫言,追問作家得獎是否壓力大于動力,如何看待“誠”與“信”;面對范曾,疑惑搞藝術最需要天賦,勤能否補拙、笨鳥如何先飛?3位大家娓娓道來,談自己的夢想和奮斗,也用有溫度、有韻味的對話為年輕學子傳遞成長正能量。

  真情妙悟文章

  楊振寧、莫言、范曾對話科學與文學

  5月15日,由北京大學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科學與文學的對話”活動在北大舉行。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與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圍繞科學與文學的話題,展開了一場穿越55年的“諾獎對話”。 新華社記者 公磊攝

  5月15日,一場高端、智慧、別致的對話點燃了初夏的燕園。

  伴隨著諾貝爾獎授獎儀式上的傳統(tǒng)音樂莫扎特的D大調進行曲,一身中山裝的范曾走上講臺,引出了這場圍繞“科學與文學的對話”。

  “讓我們歡迎純粹的科學家和純粹的文學家!”

  掌聲雷動。在范曾的“穿針引線”下,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和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之間穿越55年的“諾獎對話”就此開啟。

  談科學、談文學、談夢想、談勤奮、寄語青年,三位大師從各自專業(yè)的角度娓娓道來,為青年學子答疑解惑,用有分量、有溫度、韻味悠長的對話為年輕學子送上一場思想的盛宴。

  談求知 科學家猜想文學家幻想

  談到科學與文學的關系,莫言坦言二者有不同,“文學家關注的是人,科學家關注的是物;文學家探討的是人類的情感,科學家關注的可能是物質的原理。所以同樣一個事物在文學家和科學家的眼睛里可能就不一樣。”

  范曾:楊振寧先生曾經(jīng)說過,科學家從來都不能發(fā)明,他只是在不斷發(fā)現(xiàn)。我想問莫言兄,您是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還是有另一種途徑?

  莫言:我想文學創(chuàng)作和科學發(fā)現(xiàn)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文學家關注的是人,科學家關注的是物;文學家探討的是人類的情感,科學家關注的可能是物質的原理。所以同樣一個事物在文學家和科學家的眼睛里可能就不一樣。我記得魯迅曾經(jīng)說過,我們一般人看到的鮮花就是美麗的花朵,但是在植物學家眼里就變成了植物的生殖器官。

  但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當中它們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嚴格地說作家的創(chuàng)作也不是無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塑造的所有人物也都是現(xiàn)實當中的人物經(jīng)過想象、加工后的綜合,但他確實又不能跟生活中的任何一個人物對上號,他是屬于作家的一種文學創(chuàng)造。所以我覺得這是文學比物理學、化學稍微自由一點的地方。

  范曾:我覺得自由得多,尤其莫言兄你的筆就像一支魔筆,神奇幻化,而且給人一種更加真實的感覺。這是我的感受。那談到風格,文學家的風格是沒話說的,科學家的風格怎么體現(xiàn)?科學家和文學家的風格有什么區(qū)別?

  楊振寧:我想是有區(qū)別的。這和前幾分鐘你問的問題也有密切關系,就是發(fā)明跟發(fā)現(xiàn)的關系。不管在科學、文學、藝術里,發(fā)現(xiàn)跟發(fā)明的界限都不是完全清楚?墒俏蚁氲紫逻@句話是有道理的,科學里發(fā)現(xiàn)的成分比文學里少一點。我可以把這句話從另外一個方向再討論一下,我知道莫言喜歡寫幻想文學,有沒有幻想科學呢?我想沒有,科學是猜想的學問,不是幻想的學問,幻想的科學我覺得是沒有出路的,因為科學所要了解的是一些已經(jīng)有的現(xiàn)象。沒有人類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電、有磁了,科學家要想了解宇宙結構,這就需要想象、需要猜,這跟文學的幻想是很不一樣的。我不曉得莫言同不同意我的說法。

  莫言:我當然同意。文學家確實需要幻想,我們也知道文學當中還有個重要的門類叫科幻文學,擁有大量讀者。其實很多作家并不具備物理學、天文學的知識,但他依然可以在他的小說里進行描寫。我記得很早之前我看過蒲松齡的小說《雷操》,寫了一個書生從天上摘下星星的故事,這種描寫在文學中還有很多。其實文學作品的想象建立在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科幻作家的則建立在一定的科學知識之上。文學幻想和科學家猜想的區(qū)別更大,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經(jīng)歷之上,再去想象、類推的。

  談治學 相同的“三部曲”

  談到治學精神,楊振寧饒有興味,“9年前,范曾先生畫了一幅大畫送給南開大學數(shù)學研究所。畫的是我和陳省身先生之間的對話,把我和他的表情都表現(xiàn)得非常好。我尤其欣賞的是范曾題的詩,其中有一句‘真情妙悟著文章’。我認為這七個字將科學研究所必需的過程說得非常清楚。先要有真情,就是濃厚的興趣,然后是妙悟,有了它才能有結果:著文章。三部曲道盡了科學研究必經(jīng)的過程。我想問莫言先生,這七個字描述文學的形成過程是不是也恰當?”

  范曾:有發(fā)現(xiàn),而非發(fā)明。談到風格,科學家的風格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

  楊振寧:科學家肯定是有風格的,尤其是大科學家,會有非常清楚的風格。因為在科學家成長過程中,需要提煉、漸漸發(fā)展出思路。等到變成大科學家,別人看來,風格就會很清楚。我曾經(jīng)對于這個問題做過一個討論。20世紀是物理學最輝煌的世紀,有三個大發(fā)明,其中一個叫做量子力學,對于基礎物理學是一個了不起的革命,參與的人有三五個,其中有兩位非常年輕的學者,一位是德國人海森堡,一個是英國人狄拉克,20世紀初出生的,他們都有巨大的貢獻,奠定了量子力學基礎。你看他們倆的文章,會驚嘆于他們的創(chuàng)新,可是風格是完全不一樣的。我曾經(jīng)說狄拉克的文章是“秋水文章不染塵”,清楚得不得了,走了一段后,跟著他的味道一路走下去沒有任何問題。海森堡的貢獻十分重要,但是文章非常之亂,每一篇文章都有正確的東西,也有錯誤的東西,很多時候分不清楚。所以我跟學生說你看見了狄拉克的文章之后,就會覺得沒有什么可再做了,所有正確的東西都被他說光了。但是你看了海森堡的東西就要注意,有對有錯,對的也很模糊,所以要仔細將對的錯的分開,就會有很重大的貢獻。這就是兩種風格,整個物理學前沿的發(fā)展就是這兩種不同的風格互相影響而發(fā)展來的。我不知道文學的發(fā)展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現(xiàn)象?

  莫言:作家肯定都有作家的風格,通過語言來體現(xiàn)。要區(qū)別魯迅和沈從文,哪怕把他們名字蓋掉,一讀文章也能作出準確的判斷。整體來說,文學經(jīng)過了這么長時間的發(fā)展和變化,有了各種流派。但是各種各樣的流派和風格對作家而言有時候也是一種無可奈何。比如說,一段時間內現(xiàn)實主義的寫法,巴爾扎克等大作家已經(jīng)把這種風格發(fā)揮到了一種登峰造極的地步,后來者很難超越。作家只有對前人的作品有所超越或者不同,才能在文壇上站住腳跟。這就逼著作家去想另外的出路,千方百計避開這些已經(jīng)非常輝煌的寫作風格,尋找自己的風格,我想各種流派的產(chǎn)生大部分都基于此。作家個人剛開始肯定會模仿各種各樣流派的寫法,在廣泛的閱讀和借鑒的過程當中慢慢強化或者突出個性,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才有可能在文壇上占據(jù)一席之地。

  楊振寧:9年前,范曾先生畫了一幅大畫送給南開大學數(shù)學研究所。畫的是我和陳省身先生之間的對話,把我和他的表情都表現(xiàn)得非常好,我尤其欣賞的是范曾題的詩,其中有一句“真情妙悟著文章”。我認為這七個字將科學研究所必需的過程說得非常清楚。先要有真情,就是濃厚的興趣,然后是妙悟,有了它才能有結果:著文章。三部曲道盡了科學研究必經(jīng)的過程。我想問莫言先生,這七個字描述文學的形成過程是不是也恰當?

  莫言:更加恰當了,因為是“著文章”嘛。

  范曾:我過去問過陳省身先生,我說您是偉大數(shù)學家,您的學問我一點兒也不懂,為什么別人說你好,好在什么地方?他對我這個“數(shù)學無知”無可奈何,卻回答得很有意味。他說,我做得簡練,很漂亮。我想解答一個數(shù)學問題,用很繁瑣的方法得到結論肯定不如用簡潔的方法得到同樣結論?墒钦劦叫≌f的話,光簡潔也是不行的,要豐富,要絢爛。有不太了解莫言的人說莫言的小說太長,我不覺得長,最長的《豐乳肥臀》也有種不盡之意在。光是簡潔漂亮可能不是小說家的使命。莫言您覺得要達到“真情妙悟著文章”應該是怎樣的?

  莫言:剛才談到作家的風格,有一類很簡潔、干凈利索,比如海明威,有的人非常繁復,像福克納。我們中國作家也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作家的風格應該是很多樣的,朦朧、簡潔、繁茂都是美,這可能比科學要自由。

  楊振寧:如果問一個數(shù)學家或者物理學家,說你所做的重要的工作,里面的妙悟能不能講出來?通常都能講出來。在對于一個問題思考了很久,突然靈機一動,思想就會非常開朗。但是如果問一個文學家,最重要的工作是不是中間有一個頓悟的時光?我想沒有。

  莫言:也有。靈感突然到來,創(chuàng)作中的問題也就解決了。有時候也靠做夢。我記得看過門捷列夫發(fā)明元素周期表就在做夢時排列出來的,作家也會在夢中構思出很好的情節(jié)!渡榔凇菲鋵嵲缇拖雽,但一直也寫不下去,就是因為長篇小說的結構沒有想好。有一年我去參觀一個廟宇,在墻壁上看到一幅壁畫,關于佛教的六道輪回。我突然感到頓悟,就用六道輪回做了長篇結構。所以寫得特別順利。

  范曾:兩位先生講的對我啟發(fā)太大了。妙悟在科學和文學中都有,但是表現(xiàn)是不一樣的。要到實驗中去證明,文學家妙悟后直接寫出文章。文學要比科學自由得多。

  談成功 不同的年齡優(yōu)勢

  談到科學家和文學家成功的年齡,范曾這樣發(fā)問,“科學家成功的年齡和文學家成功的年齡是很不一樣的。莫言這樣的小說家,必須要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并且博覽群書,十七八歲或者二十幾歲就想出一個驚世駭俗的東西,這基本不可能?煽茖W家是不是取得杰出成就的時間會提前一些?”

  范曾:談到年齡,科學家成功的年齡和文學家成功的年齡是很不一樣的。莫言這樣的小說家,必須要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并且博覽群書,十七八歲或者二十幾歲就想出一個驚世駭俗的東西,這基本不可能?煽茖W家是不是取得杰出成就的時間會提前一些?

  楊振寧:一般講起來,尤其是數(shù)學和理論物理,這是很清楚的,二三十歲的人勢不可擋。愛因斯坦二十六歲的時候一年中寫了六篇文章,其中三篇絕對是世界級的。所以有些科學的領域特別適合年輕人走進去。為什么?有一個說法是年輕人知識面不夠廣,要解決具體問題的時候只專注在這個上面,只對著一點勇往直前。到年紀大了以后,學的東西多,面就廣了,有一個很大的壞處,就是顧慮也多了。在數(shù)學和理論物理里,十分明顯。我想在文學里,年齡很大的能做出非常大的工作,比如杜甫就是晚年成大家的。文學中創(chuàng)意的來源跟科學中的不一樣。

  談夢想 中國夢是會實現(xiàn)的

  談到夢想,楊振寧充滿樂觀,“我認為中國夢是會實現(xiàn)的。我在國內有十多年了,我知道有數(shù)不清有能力、有決心的年輕人。中國大學生相比美國大學生成熟,對于前途的要求比較清楚,而且肯努力,所以看到這樣的年輕人今天有了更多經(jīng)濟的支援,我對于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發(fā)展是非常有信心的。”莫言則延續(xù)了其以往的魔幻主義色彩,“到天上去”也表現(xiàn)了中國夢想。

  范曾:我想請二位諾貝爾獎得主用最簡短的語言談談你們的中國夢。

  楊振寧:相當我覺得這不能用一兩句話講。中國民族一百多年被欺負得非常悲慘,在座年輕人也許對此不太了解,我父親和我這一輩子,“被欺負”是靈魂深處的感受。原因大家也知道,是中國沒有發(fā)展近代科學。對于獲得諾貝爾獎,變成了全民族的期待,這是很自然的。我想是最近這幾十年中國的發(fā)展給了整個中華民族一個新的前途,也就產(chǎn)生了中國夢。我認為中國夢是會實現(xiàn)的。我在國內有十多年了,我知道有數(shù)不清有能力、有決心的年輕人。當然也存在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中國要在幾十年內追上西方幾百年發(fā)展的成果,問題不可避免。但是我們在種種方面都證明,我們可以將很多問題都克服,所以我對于中國夢的實現(xiàn)是充滿了樂觀的態(tài)度。

  莫言:最近我在網(wǎng)上看見一條消息,美國的一家公司在征集第一批移民火星的志愿者,中國人報名很多。我想這也表達了中國人的夢想:到天上去。

  范曾:要言不煩。因為我們的航天事業(yè)正在迅猛發(fā)展。

[標簽:高考 高考作文]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wǎng)微信
    ID:www_gao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