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歷史萬能公式:歷史唯物主義解題指導
2014-09-18 11:11:38考試吧
歷史唯物主義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矛盾。這一基本矛盾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發(fā)展。
第一、對生產力的認識和理解: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產力的要素包括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者和科學技術。勞動對象是豬勞動過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對象。勞動資料是在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物質或,物質條件,其中生產工具是勞動資料中最主要的;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是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最主要的標志。勞動者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智能和知識、智力的人?茖W技術上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往往引起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的重大變化,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因此,在分析某一時期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時,就應該從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者和科學技術四個方面進行全面歸納總結。以戰(zhàn)國為例:勞動對象方面表現(xiàn)為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勞動資料方面表現(xiàn)為鐵器、牛耕的推廣,都江堰和鄭國渠等水利工程的興修,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勞動者方面表現(xiàn)為百家爭鳴解放思想,天文、歷法等知識被勞動者所掌握;科技方面表現(xiàn)為農耕、冶鐵、煮鹽、建筑等技術的進步。
第二、對生產關系觀點的認識和理解: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必然發(fā)生的一定的物質關系。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交換關系,產品分配關系以及由它直接決定的消費關系是構成生產關系的三個基本因素。其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決定的因素,它決定了生產關系的其他兩個方面。如按照生產關系的三要素理解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而且還直接占有奴隸;奴隸主役使奴隸集體勞動;奴隸主完全占有奴隸的勞動成果。
第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的決定作用表現(xiàn)為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形式,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生產力發(fā)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的反作用表現(xiàn)為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相適應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要求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關系的變革有革命和改革兩條途徑。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取代了封建生產關系;商鞍變法使封建生產關系取代奴隸制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變革有量變和質變兩種形態(tài)。量變型,即生產關系的部分調整,如漢高祖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質變型,即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如日本的明治維新。
1995年高考題“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調整經歷了哪幾個步驟?每一步變革或調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內容以及結果如何?據(jù)此,你認為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應遵循什么原則?”本題理論思維應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卮鸬谝粏栆Y合生產關系三要素,才能理清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回答第二問的原因時,著重分析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是否適應,內容即對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結果即調整后的生產關系是否能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回答第三問的制定經濟政策的原則在本題即指調整生產關系的原則。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第一、對經濟基礎的理解和認識:經濟基礎是指同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與經濟基礎是有區(qū)別的,生產關系是一定社會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物質關系的總和,而經濟基礎是指各種關系之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如我國現(xiàn)階段的生產關系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而經濟基礎則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生產關系與經濟基礎又是相聯(lián)系的。經濟基礎屬于生產關系范疇,構成經濟基礎的基本因素也就是生產關系的三個基本因素。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是生產關系中最基本的因素,也是經濟基礎中最基本的因素。經濟基礎是區(qū)別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標志。如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的戰(zhàn)國仍有奴隸制殘余,封建社會末期的明清已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但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占統(tǒng)治地位,故改變不了其封建性質。
第二、對上層建筑的理解和認識: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即思想上層建筑)以及同這些觀點相適應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即政治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觀點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如秦始皇在法家思想影響下建立了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政治上層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民的思想,觀點。如隨著溶人了儒家思想的封建政治、法律制度與設施的日益完善,儒家思想日益成為封建時代占主導地位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又具有反作用。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表現(xiàn)為它決定了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變化發(fā)展。上層建筑的反作用表現(xiàn)為它適應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時,則促進經濟基礎的發(fā)展;它不適應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時,則阻礙經濟基礎的發(fā)展。戰(zhàn)國時期,隨著封建經濟基礎的形成,上層建筑領域出現(xiàn)封建改革和百家爭鳴,說明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的產生;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資產階級革命摧毀封建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專政,說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無產階級專政取代資產階級專政,資產階級專政取代封建地主階級專政,封建地主階級專政取代奴隸主階級專政,說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質變。由于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唐代出現(xiàn)了適應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傳奇”,說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量變。從西漢休養(yǎng)生息政策推行到“文景之治”的出現(xiàn),反映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促進作用;隋朝的暴政破壞了社會經濟發(fā)展,反映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阻礙作用。
3、階級和階級斗爭
在階級社會里,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是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矛盾運動的表現(xiàn)形式。階級是指在人剝削人的生產關系中處于不同地位的人們的集團。劃分階級的客觀標準是人們對生產資料的不同占有關系所組成的不同經濟地位,如奴隸主、地主、資本家等都是階級社會里生產資料的占有者,都是剝削階級。階級斗爭即對抗階級間的斗爭,如西周國人暴動、秦末農民戰(zhàn)爭、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等。
第一、對階級斗爭的理解和認識:階級斗爭分為經濟斗爭、政治斗爭與思想斗爭三種形式。一是以爭取和捍衛(wèi)經濟利益為直接目的的經濟斗爭,如芝加哥工人1886年的罷工斗爭。二是用暴力手段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的政治斗爭,如1871年巴黎公社的斗爭,三是清除舊思想,傳播新思想的思想斗爭,如法國啟蒙運動。
第二、對階級斗爭歷史作用的理解和認識:社會轉型時期的階級斗爭推動社會形態(tài)的質變。階級社會形態(tài)的根本變革途徑分革命和改革兩類。無論是何種途徑,都體現(xiàn)了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推動作用。改革引起的社會質變如商鞅變法、明治維新等。革命引起的社會質變如法國大革命和俄國十月革命等。在同一社會形態(tài)內部,階級斗爭推動社會內部的量變。在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的歷代農民戰(zhàn)爭雖然未能改變社會性質,但都促進了社會的量變。李自成宣布的“均田免糧”,“五年不征,一民不殺”,從而部分調整了生產關系;秦末、唐末農民戰(zhàn)爭或瓦解了腐朽政權,部分解放了生產力;秦末、隋末、明末等農民戰(zhàn)爭促使?jié)h初、唐初、清初統(tǒng)治者調整統(tǒng)治政策,促進社會生產的發(fā)展。
第三、階級分析法的應用:階級分析法的根本要求是要著重分析階級社會中出現(xiàn)的歷史現(xiàn)象肝反映的不同階級利益和階級實質。在階級社會,統(tǒng)治階級實行的任何政策的根本目的都是維護其本階級的統(tǒng)治;奴隸主與奴隸,地主與農民,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是根本對立;同一階級內部不同階層的根本利益一致、具體利益不同,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地主與庶族地主;階級利益、階級矛盾隨著社會主義矛盾的變化而變化,如國共兩黨從1924年至1949年經歷了“合作——分裂——合作——分裂”四階段的關系演變,均受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
4、人民群眾及其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眾”包括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個人”主要指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眾的作用為基礎的。
第一、肘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決定作用的理解: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力的體現(xiàn)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在分析任何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原因時,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任何時期的科學文化活動都要以人民群眾的物質資料生產為基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文化財富的源泉,如《齊民要術》就是賈思勰對勞動人民農耕和游牧生產經驗的總結;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階級社會里以階級斗爭的方式推動社會形態(tài)的質變。
第二、對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的理解:歷史人物是歷史活動的發(fā)起者,如孫中山由改良轉為革命,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歷史人物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策劃者和指揮者,如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離不開毛澤東杰出的組織與指揮才能。歷史人物是歷史進程的影響者,如隋文帝楊堅杰出的軍事才能加速了隋統(tǒng)一全國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