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備考文化常識分類匯編:科舉教育(2)
來源:網絡資源 2018-10-17 18:16:13
(三)與科舉相關的內容
類別 釋義
童生試 明、清兩代時取得生員 (秀才)資格的入學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考者稱童生,未被錄取者雖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稱,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者隸州、廳)試與院試三個階段。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習,稱"入學"。歲考、科考則為考核已入學的生員的考試。《促織》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操童子業(yè)"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進士及第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婆e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莊園(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通俗地講,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士及第。及第后稱考官為座主、恩門,對座主自稱門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稱同年。例如: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
連中三元 科舉制度稱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
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諸生 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有時也指進入國子監(jiān)學習的監(jiān)生。例如:今諸生學于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八股文 也稱"時文""制藝""制義""八比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特殊文體。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把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一定字數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文章內容空洞,形式死板。
。ㄋ模┕糯鷮W校學生
1.校。夏代學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2.庠。周代學校名稱!睹献-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3.序。殷商時代的學校名稱!睹献-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蚪逃聵I(yè)。
4.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xiāng)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5.稷下學宮。戰(zhàn)國時期齊國高等學府,因設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于此,他們興學論戰(zhàn)、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6太學
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jiān)),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稄埡鈧鳌罚"因入京師,觀太學。"《送東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
7鄉(xiāng)學
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院。
8國子監(jiān)
參見"太學"條。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jiān),從此國子監(jiān)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jiān)",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
9書院
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