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語:跨文化賞析《芬妮的微笑》
來源:網(wǎng)絡(luò)資源 2018-10-20 21:47:08
《芬妮的微笑》跨文化賞析
[摘要]從跨文化的角度賞析《芬妮的微笑》,影片中不僅存在公開的與隱蔽的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更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女主人公為愛的付出。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就如一道橋梁,將兩個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連接在了一起,走過風(fēng)風(fēng)雨雨,相伴終生。令人回味雋永,經(jīng)久不衰。
[關(guān)鍵詞]《芬妮的微笑》;跨文化;賞析
A Cross-Cultural Appreciation of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ridge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cross-cultural appreciation, there not only exis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in both overt and covert manner, but the devotion to love given by the hero and heroin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s in the movi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ridge. Their love, like a bridge, bonding the hero and heroine with different nationality and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gives them courage to go through all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to the end of life so that the movie is unforgettable and ever-lasting.
[Key word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ridge; Cross-Culture; Appreciation
電影《芬妮的微笑》上映至今已有十年的歷史,但筆者每次給各年級的學(xué)生放這部電影時,學(xué)生都感到受益匪淺,回味雋永,筆者也也覺得百看不厭。究其原因絕不只是因為男女主人公故事的傳奇色彩,更多的是男女主人公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面對的現(xiàn)實(shí)給他們的愛情和生活帶來的重重障礙,反襯出他們的愛情忠貞不渝,震撼人心。
《芬妮的微笑》根據(jù)奧地利籍女士瓦格納的真實(shí)故事改編而成,講述了奧地利少女芬妮(尼娜飾)與在奧地利留學(xué)的中國留學(xué)生馬云龍(王志文飾)一見鐘情,墜入愛河,不顧家人的反對,遠(yuǎn)渡重洋,隨馬云龍來到他的家鄉(xiāng)(中國安徽),與馬云龍終成眷屬,生兒育女,歷經(jīng)戰(zhàn)爭、饑荒、工作、動亂、貧窮,相濡以沫,生活長達(dá)半個多世紀(jì)故事。在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文化差異與文化沖突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女主人公為愛的付出,本文擬從跨文化角度賞析該部影片的魅力所在。
一、影片中的文化差異與沖突解讀
影片中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的文化差異是習(xí)俗文化差異,不同地區(qū)、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風(fēng)俗習(xí)慣。影片開頭發(fā)生在1931年的維也納,中國人馬云龍在維也納警校留學(xué),卻留著小辮子。因為在當(dāng)時的中國有一個習(xí)俗:小孩子要長命,小辮子不能剪。而馬云龍在出生的時候他父親就去世了,所以他母親囑咐他不要剪掉小辮子。也就是在這里,馬云龍和教官的女兒芬妮墜入了愛河。三年后,當(dāng)芬妮收到馬云龍寄給她18歲生日的禮物(一張去上海的船票)后,離開維也納,離開父母和親人,遠(yuǎn)渡重洋,來到中國,嫁給馬云龍時,中國更多的習(xí)俗給她帶來了新奇、迷惑與無奈。帶來新奇的是抬著他的轎子、轎夫和當(dāng)?shù)氐娘L(fēng)景,她想下轎自己走過橋,感受橋上的風(fēng)景,但當(dāng)馬云龍親自抬她過橋時,她又欣然接受。但更多的習(xí)俗則讓她感到迷惑與無奈,傭人的伺候令這個維也納警校教官的女兒都不適應(yīng),因為她在維也納雖然是警校教官的女兒,但她同時還是飯店的服務(wù)員;槎Y大典上的三拜令親友笑聲一片,她完全不懂,一拜天地時是馬云龍拽著她拜的,二拜高堂時也是馬云龍拽著她拜的,剛剛適應(yīng)過來,感覺聽到喊交拜的聲音時就往前拜,所以聽到喊夫妻對拜時就趕緊往前拜,沒想到又不一樣了,最后也還是馬云龍拽著她拜的。最為突出是婚宴上吃饅頭導(dǎo)致的沖突,云龍的母親聽說芬妮餓了,便要芬妮隨便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芬妮隨即拿起饅頭吃了起來,可沒想到當(dāng)時在中國還有個習(xí)俗,新娘在婚禮上不能吃饅頭,如果吃了,過門以后就會和婆婆"爭氣"。以至于后來到新房后,云龍給她雞蛋吃時,她都不敢吃了,真是倍感無奈。同樣,她也不能理解為什么在自己的新婚之夜卻還有那么多人在那兒,當(dāng)云龍告訴她這是又一個習(xí)俗(鬧洞房)時,她問云龍:"你們還有多少個習(xí)俗呢?"足見她對異國習(xí)俗文化的困惑與無奈。
然而,影片中的文化差異與沖突不僅僅局限于這些甚為公開的文化,還有較為隱蔽的文化。仔細(xì)比較男女主人公的家長對各自孩子的態(tài)度,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芬妮的父母反對芬妮和馬云龍交往,但是,芬妮的父母對芬妮并沒有責(zé)罵,更多的是勸阻。當(dāng)芬妮的母親得知芬妮和馬云龍交往后,將馬云龍拒之門外。當(dāng)芬妮偷偷地坐上馬云龍等人回國的車后,芬妮的父親騎摩托車趕上他們,將芬妮帶了回去。當(dāng)芬妮在18歲生日宴會上告訴家人她決定去中國和馬云龍在一起時,芬妮的父親很生氣。從這一切可以看出芬妮的父母有多么反對芬妮和馬云龍的交往,畢竟是異國他鄉(xiāng),何況在上世紀(jì)的三十年代,這個婚姻顯得很不現(xiàn)實(shí)。但當(dāng)芬妮最終還是決定去中國后,芬妮的母親、安妮帶著孩子、芬妮的弟弟拿著照片趕來為她送行,那是一副多么溫馨的場景。芬妮在火車上坐下后,她爸爸就出現(xiàn)在了火車上,看著哭泣的芬妮,她爸爸說"我們到維也納新城下來,然后就回家",因為她爸爸以為她上火車后后悔了。但當(dāng)芬妮再次告訴父親"我什么也沒后悔...我是那么地愛他(馬云龍),真的,沒有他我永遠(yuǎn)不會幸福的。"父親只好無奈地站了起來,思索片刻后,將兩枚奧匈帝國時代的金幣送給了她,并勸她"如果不行就回家來",足見芬妮的父母非常尊重孩子的選擇,在勸說未果的情況下,就幫助孩子完成孩子的愿望。但是,當(dāng)芬妮到達(dá)馬云龍家后,馬云龍的家人反對馬云龍和芬妮的婚事,因為馬云龍的母親在云龍出國前就已按照當(dāng)?shù)氐牧?xí)慣給她定了一個童養(yǎng)媳。云龍的母親將族里的長輩都叫到了家里商議云龍的婚事,那是一副多么威嚴(yán)、多么令人害怕的場面!云龍跪在堂前,磕頭行禮,等著各位長者就坐,母親要大伯拿主意,鐵青著臉,喝著茶,等著大伯決定。可見,云龍的母親對云龍的態(tài)度與芬妮的父母對芬妮的態(tài)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在中國幾千年儒家思想的影響之下,中國社會形成了嚴(yán)密的等級身份制,講究"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們服從權(quán)威和長上,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呈現(xiàn)出一種明顯的差序格局。而西方社會受基督教的影響,崇尚個體主義與個人精神,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平等的或平行的人際關(guān)系。所以,在上世紀(jì)的三十年代,中國孩子的婚事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在西方,情況就炯然不同了,芬妮遠(yuǎn)渡重洋,嫁給馬云龍,父母也沒有攔住她。也正因為如此,當(dāng)他們婚后,按照當(dāng)?shù)氐牧?xí)俗,剛過門的兒媳婦必須和婆婆一起生活,云龍卻要離開時,芬妮和云龍吵了起來,"我嫁的是你,不是你媽媽","為了你我離開了我的父母,我走了一個月就是為了和你在一起,而你只在乎那些傳統(tǒng)和習(xí)俗,如果你不在這兒,我在這兒還有什么意義?"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和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念造成的,中國人講究"百善孝為先",所以云龍必須聽他母親的,遵守當(dāng)?shù)氐牧?xí)俗。而西方社會卻追求個人的民主與自由,芬妮當(dāng)然不愿意和婆婆住在一起,而要隨著馬云龍去杭州。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女主人公為愛的付出
男女主人公源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充滿著差異與沖突,但男女主人公都愿意為了對方而犧牲自我,這是愛情的力量,也是影片的魅力所在。芬妮是維也納警官學(xué)校的女兒,身份高貴,吃牛奶和面包長大,受的是西方文化和教育的熏陶。來到中國后,學(xué)著生火做飯,熟悉家務(wù),因為沒有見過中國的灶臺,以至于被煙嗆著,弄得臉上沾滿煙灰。但是,在中國生活多年后,尤其是云龍兩次被打為反動派后,她照顧婆婆,撫養(yǎng)孩子,還得安慰丈夫,安慰婆婆。生活的磨礪讓她學(xué)會了上山砍柴,上街賣東西,織毛衣,在雪夜里爬著過橋給云龍送飯,從一個西方的大家閨秀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農(nóng)婦。直到她婆婆去世后,云龍才告訴她,"我從沒告訴過你,我媽媽她很佩服你"。芬妮之所以值得佩服,就是因為她為了愛,能夠忍受磨難,歷經(jīng)貧寒,為云龍、為家庭而付出。云龍去世后,她和鄉(xiāng)里人一起,穩(wěn)健地抬著云龍的靈柩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因為她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已經(jīng)毫無畏懼了。蘇珊來拜訪她時,已完全中國化了的她在河邊洗衣服,早上起來還編竹籃子,給蘇珊倒茶時還告訴蘇珊"第一次喝茶的時候很苦,慢慢你就會習(xí)慣的",儼然一副中國主人對待外國客人的模樣。
同樣,馬云龍雖深受中國文化的教育,身上具有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卻能為了芬妮而付出。芬妮告訴蘇珊"云龍就是這樣一個孝順的兒子",雖是孝子,云龍卻為了芬妮不顧家族眾多長者的意見,堅持要娶芬妮為妻;楹,他和母親商量,讓芬妮和他一起去杭州。她母親態(tài)度很堅決地說"沒什么好商量的,哪家媳婦過門,不跟婆婆一塊兒。""一個女人家,跟一個男人滿世界跑,成何體統(tǒng)?"云龍再三向母親請求,跪在母親面前,給母親磕頭,讓芬妮和他在一起。為了滿足芬妮的愿望,在日寇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和芬妮一起在教堂舉行婚禮。飛機(jī)在空中轟炸,屋頂?shù)幕覊m落了下來,其他人都嚇走了,神父也要走,但他懇請神父幫他們主持完婚禮。那煙塵中的親吻、身旁的戰(zhàn)火、被戰(zhàn)火燒焦的照片、照片背后的"愛你,安妮"無一不印證著馬云龍與芬妮忠貞不渝的愛情。三十年,云龍每年都陪芬妮過圣誕節(jié),以至于被打為反革命期間,他們?yōu)榱艘黄疬^圣誕節(jié),牢中發(fā)生了悲慘的一幕。耄耋之年,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云龍在去世前仍為未能帶芬妮回維也納而深感遺憾。這一切都說明云龍對芬妮愛得深,愛得沉,為了芬妮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三、結(jié)語
《芬妮的微笑》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愛情史詩,其震撼人心之處就在于男女主人公來自于不同的國度與不同的文化背景,面對共同的現(xiàn)實(shí)生活,卻能克服重重困難,幸福地生活一輩子。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就如馬云龍和芬妮第一約會時講給芬妮聽的牛郎織女的故事,不同之處在于牛郎織女被王母發(fā)釵下的銀河隔開,而馬云龍和芬妮則是由他們倆的愛情充當(dāng)了一座橋梁,將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兩個人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走過風(fēng)風(fēng)雨雨,相伴終生。影片中那座橋反復(fù)出現(xiàn),見證了芬妮到來時的歡樂、文革時的災(zāi)難、芬妮雪夜探夫的悲壯和云龍逝去的別離,見證了人生的冷暖禍福與生離死別。影片的英文名也叫《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ridge》(在橋的另一端),芬妮和云龍,這對現(xiàn)實(shí)生活中的牛郎織女,正是因為他們震撼人心的愛情所起的橋梁作用將他們連接在了一起,這才是這部影片的真諦。
參考文獻(xiàn)
[1]顧嘉祖. 跨文化交際--外國語言文學(xué)中的隱蔽文化[M].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2.
[2]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xué)[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胡文仲. 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較文化論集(修訂版)[M]. 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4.
相關(guān)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xué)·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jǐn)?shù)線
專業(yè)分?jǐn)?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