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教案:《鈴蘭花》教案設計
來源:查字典語文網(wǎng) 2018-11-11 17:45:0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所表達的對生命、生活真諦的獨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敘述中使用時空交錯結(jié)構(gòu)所產(chǎn)生的表達效果。
3、品味文章質(zhì)樸而雋永的語言特色。
二、教學重點
能感受生命本身的嚴酷與無奈以及抵御寒風吹徹的艱難
三、教學難點
時空交錯的敘述結(jié)構(gòu)、質(zhì)樸而意味深長的語言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教學總體設想
在表達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生命的感悟類文章中本文可以算是獨樹一幟的,作者質(zhì)樸的語言,交錯的敘述結(jié)構(gòu),原生態(tài)的生命特征以及卑微生活者的無可奈何,特別是那種貫穿全文的透骨寒冷,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以感受為主,讓學生去感受一種不曾經(jīng)歷的生活與生命的冷峻與嚴酷,讓學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風吹徹中唯一的辦法是支付溫暖并獲取溫暖。
用問題教學法,以一個主要問題以及相關的次要問題與學生一起讀通、讀順、讀懂課文。并在此基礎上,聯(lián)系以往閱讀經(jīng)驗,談本文的閱讀體會。
六、教學過程。
。ㄒ唬 課文預習
1、 通讀課文以及提示,熟通字詞,并為各自然段落標注序號。
2、 再讀課文,尋找課文中標志時間的詞語,從而理順散文的行文思路和結(jié)構(gòu)特點。
3、 概括課文的內(nèi)容和主旨。
4、 摘取課文中意味雋永的語句,從修辭手法、語言特色等角度進行語言的賞析和品味。
5、 置疑(可以就課文的語言、結(jié)構(gòu)、藝術手法,或者是不理解之處進行提問)
。ǘ┱n堂教學
1、 課文導入: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或許在生活閑適的我們眼中,風是精靈,喚起我們詩意的遐想。然而在作家劉亮程的筆下,風的寒意太巨大了,有著透心的寒冷。
在一年四季中,許多人最不喜歡的就是冬天,正是因為冬天太寒冷。然而,寒冷的冬天卻年年如約而至。那么,該如何面對這冬天的寒冷,刺骨的寒風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寒風吹徹》,看看作家劉亮程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劉亮程。
2、作者簡介:
劉亮程,出生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一個小村莊里,在那里度過童年和少年時期。長大后種過地、放過羊,當過十幾年鄉(xiāng)農(nóng)機管理員。勞動之余寫點文字。大多寫自己生活多年的一個村子。在這個人畜共居的村莊里,房子被風吹舊,太陽將人和牲畜曬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葉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敘述著一種人類久違的自然生存。著有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該書在99年引起巨大反響。被譽20世紀最后的文學景觀。
3、學生默讀課文。
作者對生活對生命有是如何理解的。用一句話概括你對這篇文章的看法、評價或者感受。
估計答案:冷、無奈、缺乏溫暖、好像生活沒有希望……
寫得有些混亂、有些夾雜不清……
下面,讓我們深入研讀文章,來印證你們的第一印象是否準確。
4、課文賞析
。1)問題:一提到散文,我們時常提到一個特點就是——“形散神不散”。初讀課文,你覺得這篇文章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寒風。
(2)問題:在這樣一個寒冷的冬天,作者在干什么?
明確:“我”在這樣一個雪天,“圍抱火爐,吃咸菜啃饃饃想著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遠而入神”
。3)作者從所想的人和事中,體味到了“冬的寒冷”“冬的寒風吹徹”。請思考:
、賳栴}:作者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明確:人:我、老人、姑媽和母親;
事:一次寒夜的經(jīng)歷,一個凍死在寒夜的陌生人,在冬天死去的親人,年邁的艱難地抵御著冬天寒冷的母親等等。
、趩栴}:“我”在文中共有幾個不同的人生階段?
明確:“十四歲以前的我”,“十四歲的我”,“現(xiàn)在的我”,將來的“我”(與“我”“隔著三十歲的人生距離”的姑媽和母親)。
、蹎栴}:作者劉亮程在散文《寒風吹徹》中用怎樣的敘述方式講述了一段關于“我”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生活感悟?
明確:作者以“30歲的‘我’”作為敘述的起點,敘述自己受到寒風的吹徹,然后回憶十四歲的我在那孤獨的旅程中所遭受的痛苦煎熬,那么未來的我呢?作品是如何展示的?
通過姑媽的經(jīng)歷,可以說姑媽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如作者在《馮四》中說的那樣“一個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來便明明白白擺在村里。當你十五歲或二十歲的時候,那些三十歲、五十歲、七十歲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來;而當你八十歲時,那些四十歲、二十歲、十七歲的人們又演繹著你的全部過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種樣子——比他們更好或更差勁。”
“寒風吹徹”的閱歷集中于“三十歲的我”一個冬天的時段,而將“十四歲的我”、“三十歲的我”之后的內(nèi)容穿插其中。“三十歲的我”之后的歲月是“我”不曾經(jīng)歷過的,文章借助對姑媽、母親的敘述暗示“我”的未來仍會是“寒風吹徹”。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都要經(jīng)受寒風吹徹,無法逃避。
總結(jié):本文以“寒風”為線索,貫串于包括“我”在內(nèi)的相關人物命運的敘寫之中,在講述一段關于“我”的人生經(jīng)歷與生活感悟時,以時間為線索,全文的時間線索交錯跳躍,突斷組接。
④問題:題目“寒風吹徹”中的“徹”字如何理解?
明確:“徹”字可作深度和廣度二維理解:
深度上:寒風徹骨徹髓,在摧毀程度上逼向生命極致(或終點)既死亡,且時間上延伸頗長。對于“我”來說,從十四歲到三十歲,甚至是今后的“我其余的歲月”,寒風不正是向著人生的縱深吹去的?
廣度上:寒風幾乎吹徹所有的處境窮窘的人——我、路人、姑媽、爺爺奶奶、母親。
當然,“徹”既指肉體上的,更指精神上的。
、輪栴}:不同人生階段的“我”對于冬的描寫和思索。
A、十四歲以前的我(第4節(jié))
“每逢第一場雪,都會懷著莫名的興奮,站在屋檐下觀看好一陣,或光著頭鉆進大雪,好像有意要讓雪知道世上有我這樣一個人,卻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亂跳的年輕生命。”
對于冬天充滿了興奮和好奇,有種初生牛犢似的勇敢和生命的熱力。
B、十四歲的我(第6節(jié))
“我對寒冷的認識是從那些夜晚開始的。”(第6節(jié))
“牛車一走出村子,寒冷便從四面八方擁圍而來,把你從家里帶出的那點溫暖搜刮得一干二凈,讓你渾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第7節(jié))
那個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第8節(jié))
只是這次,是我一個人趕著牛車進沙漠。以往牛車一出村,就會聽到遠遠近近的雪路上其他牛車的走動聲,趕車人隱約的吆喝聲。只要緊趕一陣路,便會追上一輛、或好幾輛去拉柴的牛車,一長串,緩行在鉛灰色的冬夜里。那種夜晚天再冷也不覺得。因為寒風在吹好幾個人,同村的、鄰村的、認識和不認識的好幾架牛車在這條夜路上抵擋著寒冷。(第9節(jié))
而這次,一野的寒風吹著我一個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F(xiàn)在全部地對付我。(第10節(jié))
我掖著羊皮大衣,一動不動爬在牛車里,不敢大聲吆喝牛,免得讓更多的寒冷發(fā)現(xiàn)我。從那個夜晚我懂得了隱藏溫暖--在凜冽的寒風中,身體中那點溫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個隱秘的有時連我自己都難以找到的深遠處--我把這點隱深的溫暖節(jié)儉地用于此后多年的愛情和生活。我的親人們說我是個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僅有的溫暖全給了你們。(第11節(jié))
天亮時,牛車終于到達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條腿卻被凍僵了,失去了感覺。我試探著用另一條腿跳下車,拄著一根柴禾棒活動了一陣,又點了一堆火烤了一會兒,勉強可以行走了。腿上的一塊骨頭卻生疼起來,是我從未體驗過的一種疼,像一根根針刺在骨頭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鉆--這種疼感一直延續(xù)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陰冷的日子。(第13節(jié))
十四歲的孩子居然已經(jīng)學會了獨自品味自己的傷痛。
天快黑時,我裝著半車柴禾回到家里,父親一見就問我:怎么拉了這點柴,不夠兩天燒的。我沒吭聲。也沒向家里說腿凍壞的事。
巨大的生存壓力使做父親的根本無暇顧及一個14歲少年在寒風肆虐的荒漠獨行中所體驗到的凄楚和絕望,他給予兒子的只是一句略帶責備口氣的詢問。
初嘗了冬天的嚴寒,體味到了同樣的寒冷對于孤獨的個體具有更大的威脅。
C、三十歲的我
“就像現(xiàn)在,我緊圍著火爐,努力想烤熱自己。我的一根骨頭,卻露在屋外的寒風中,隱隱作疼。那是我多年前凍壞的一根骨頭,我再不能像撿一根牛骨頭一樣,把它撿回到火爐旁烤熱。它永遠地凍壞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隔著多少個季節(jié),今夜的我,圍抱火爐,再也暖不熱那個遙遠冬天的我;那個在上學路上不慎掉進冰窟窿,渾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個跺著凍僵的雙腳,捂著耳朵在扇門外焦急等待的我……我再不能把他們喚回到這個溫暖的火爐旁。”
經(jīng)過許多個冬天之后,“我”才漸漸明白自己再躲不過生命的冬天,無論我蜷縮在屋子里,還是遠在冬天的另一個地方,紛紛揚揚的雪,都會落在我正經(jīng)歷的一段歲月里。冬天留給“我”的傷痛記憶是永遠不能再被溫暖的。
D、與“我”“隔著三十年這樣的人生距離”的姑媽和母親(暗示著“我”的未來)
“但在我周圍,肯定有個別人不能像我一樣度過冬天。他們被留住了。冬天總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個人,先是一條腿、一塊骨頭、一副表情、一種心情……爾后整個人生。”(第17節(jié))
冬天慢慢蠶食人的生命,沒有人能夠逃脫,能夠幸免。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我的一小爐火,對這個貧寒一生的人來說,顯然杯水車薪。他在寒冷太巨大。 (第18節(jié))
生命的旅程就像《笛夢》中的“我”一樣,沒有伴侶、沒有依靠,只能憑著自己的毅力,艱辛地走完。對于人生中所有的寒冷,別人的溫暖只能是杯水車薪。
就像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所吟道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橫亙在這些作家作品中的是面對時間歷史的長河,人所顯現(xiàn)出來的渺小,生命中孓然一身的孤獨,以及這種孤獨帶來的傷痛和荒涼。時間讓每個人逐漸進入生命的冬天,進入了最后的歲月。
、迒栴}:全文以“寒冷”貫穿始終,你認為這種“寒冷”在文中有哪幾層內(nèi)涵?
明確:寒冷的內(nèi)涵:
A、客觀的自然氣候的“溫度低”和主體的“感覺溫度低”。氣候的寒冷使人的自然生存環(huán)境惡化。
B、貧弱者社會生存環(huán)境或生存狀態(tài)的惡劣,正如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貧寒”。
C、心理、精神、靈魂意義上的寒冷。
a、似乎由于條件反射而形成的畏寒心理,以及由畏寒心理進而發(fā)展到對生命和人生的悲觀,所謂對人生的“心寒”。
b、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冷漠、隔膜,以及由此而生的無助感和無奈感。
一方面源自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和物質(zhì)的極度匱乏,使生命裸露于寒風的淫威下,無法抵御寒冷的摧殘;另一方面,低劣的生存狀態(tài)也最大限度地驅(qū)散了人際的溫情,使生命飽受冷漠和孤獨的煎熬。
巨大的生存壓力使做父親的根本無暇顧及一個14歲少年在寒風肆虐的荒漠獨行中所體驗到的凄楚和絕望,他給予兒子的只是一句略帶責備口氣的詢問;十四歲的孩子居然已經(jīng)學會了獨自品味自己的傷痛;貧寒使親人間的溫情消遁于無形,所以年老多病的姑媽一直沒有等到母親帶來的溫暖。
5、問題探討:
探討1:面對無所不在的寒風(寒冷)我們最需要的是什么?
明確:溫暖和關愛
問題1: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這樣的溫暖和關愛?“我”能否對抗這樣的寒冷?
明確:似乎不能——最有力的證據(jù)就是當我在冬天拉著半車柴禾回家是父親那責備的語氣。
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可怕的生存狀態(tài)驅(qū)散了人們之間的溫暖,甚至是父子之情。這樣“我”不僅要面對透骨的嚴寒還要面對冷漠和孤獨的煎熬,正如后文講到姑媽孤獨的生存與孤獨的死亡,“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
問題2:“我”說“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對于“我”的姑媽和母親,“我們”也幫不上忙嗎?
明確:對于姑媽“多少年過去了,我們一直沒有等到這個春天。好像姑媽那句話中的“天”一直沒有熱。”我和母親平淡地談著姑媽的死,“像在說一件跟死亡無關的事情”。
姑媽的死讓“我”想起了爺爺奶奶:“我們在世上的親人會越來越少。”應該更多地去關懷長輩“我告訴自己,不管天冷天熱,我們都常過來和母親坐坐。”為母親擋住一絲寒冷。
問題3:既然可以為母親擋住一絲寒冷,是否也就意味著可以幫助母親,讓她不用一個人孤獨地過冬?
明確:“但母親斑白的雙鬢分明讓我感到她一個人的冬天已經(jīng)來臨,那些雪開始下退、冰霜開始不融化--無論春天來了,還是兒女們的孝心和溫暖備至。
隨著三十年這樣的人生距離,我感覺著母親獨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無能為力。”
母親一個人的冬天已經(jīng)到來,即使“我”意識到“每當兒女們回到家里,母親都會特別高興,家里也頓時平添熱鬧的氣氛。”意識到情感交融對于年邁的母親的重要性,但是“無能為力”。
問題4:既然“我”意識到了情感交融對于年邁的母親的重要性,感覺到了母親獨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為什么我仍然無能為力?
明確:
這種“無能為力”源自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和物質(zhì)的極度匱乏,生命只能裸露于寒風的淫威下,無法抵御寒冷的摧殘;低劣的生存狀態(tài)也最大限度地驅(qū)散了人際的溫情,使生命飽受冷漠和孤獨的煎熬。
所以“我”即使意識到了情感的重要性,面對冷峻、凝重而嚴酷的生命也只有忍受和無奈。
圍抱著火爐,烤熱漫長一生的一個時刻。“我”知道這一時刻之外,我其余的歲月,我的親人們的歲月,遠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風吹徹。而在人生的跋涉中,生活的本初意義也許就是積蓄熱力、支付溫暖,等待盼望春天的來臨。(朗讀課文29節(jié)—35節(jié))
探討2:你覺得作者是在強調(diào)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觀嗎?
問題1:面對寒風吹徹我們能怎么樣呢?
也許我們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燦爛陽光下,無法體會那遙遠地方艱難的生存處境,也很難理解那種弱小而又卑微的個體在殘酷的生命歷程中不由自主和無可奈何,但我們必須直面這樣的凄冷和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對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面對這樣的困頓與孤獨無助,也許我們需要一點溫暖,只是,這溫暖來自哪里?那就是我們自己!文章中有至少是對溫暖的向往“烤熱著漫長人生的一個時刻”,生命的火爐總是燃著的,哪怕火再少,光再弱,“我才三十歲,肯定能走過冬天”。作者借助獨特的“寒風體驗”,透視生命,同情自己,關懷他人,抒寫著徹骨的生命寒意,平靜的表達著悲憫情懷,富有人性的光輝。
6、佳句點評(學生自己尋找并品味)
。1)雪落在那些年雪落過的地方,我已經(jīng)不注意它們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開始降臨到生活中。
我已經(jīng)習慣了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的來臨,我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我深深地感悟到,不僅自然界有冬季,每到冬季,萬物凋零,大地蕭殺,一些生命會相繼死去;人生中也有生命的冬天,人總是要因疾病或衰老而死亡,我雖人才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經(jīng)悄然來臨。
。2)每年下雪之前,都會發(fā)現(xiàn)有一兩件顧不上干完的事而被耽擱一個冬天。
人生總會一些計劃做而沒有做完,每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人生總是會有一些難以彌補的遺憾,令人痛心。
。3)從那個夜晚我懂得了隱藏溫暖——在凜冽的寒風中,身體中那點溫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個隱秘得有時連我自己都難以找到的深遠處——我把這點隱深的溫暖節(jié)儉地用于此后多年的愛情生活。我的親人們說我是個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僅有的溫暖全給了你們。
從我被凍壞一條腿以后,我徹底認識了寒冷的厲害,從而也形成了對困難與挫折的深刻認識,一個人去盲目地對付巨大的困難與挫折,其實是作無謂犧牲。一個人要懂得積蓄自己的力量來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對于與自己的終身伴侶更要懂得相濡以沫,要用全部的愛去溫暖他人。
7、 課文總結(jié):
在課文預習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全文的時間線索交錯跳躍、突斷組接。
語言以干凈輕盈的短句式為主,狀寫北方冬天的日常景物和生活起居,呈現(xiàn)了一種質(zhì)樸而雋永的閱讀視覺效果。修辭手法以擬人見長,作者在視覺聽覺觸覺之間往來穿梭,成為了他感受事物的一種方式。
作者所選擇的敘述方式:以“現(xiàn)在的我”追述14歲的我,用了許多“許多年以后……”之類的預序句式,構(gòu)成一種“過去將來時”的敘事時序,在生命的不同時段中不斷跳躍、閃回。用姑媽和母親的人生經(jīng)歷作比照,有意識地造成敘事時間的顛倒錯亂。
(三)課后作業(yè):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