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之中外九個重大歷史轉型匯總!
2019-01-07 20:53:43三好網
劇烈的社會變革,豐富的歷史內容,很容易引起歷史命題者的關注,成為近年高考新的命題點。也正因為如此,在東西方文明發(fā)展演進的進程中,每一個歷史轉型都應該是我們學習的重點,在復習備考中應給予特別的關注。
一、中國歷史的重要社會轉型
【壹】春秋戰(zhàn)國時期
(1)政治上,諸侯割據混戰(zhàn),分封制瓦解,郡縣制逐步確立,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化,國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統(tǒng)一。
(2)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xiàn),生產力顯著提高。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的個體小農經濟逐步產生。
(3)思想上,出現(xiàn)“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奠基。
【貳】明清時期
(1)政治上,專制制度空前強化,明朝廢除丞相,設立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立,表明專制制度空前強化。
(2)經濟上,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fā)展,自然經濟仍占統(tǒng)治地位。
(3)對外關系上,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由開放走向封閉。
(4)思想上,以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的民主啟蒙思想產生,但理學仍然占統(tǒng)治地位。
【叁】鴉片戰(zhàn)爭到甲午中日戰(zhàn)爭前的中國
(1)政治上,西方列強發(fā)動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的主權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2)經濟上,隨著西方列強侵略的加劇,經濟結構發(fā)生質的變化,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了大量近代企業(yè),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中國向近代化邁進。
(3)思想上,向西方學習成為時代主流。林則徐、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早期維新派提出君主立憲主張。
(4)社會生活上,隨著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傳入中國,中國的物質生活和禮儀習俗受到沖擊,向近代社會邁進。
【肆】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前的中國
(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專制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現(xiàn)了中國從帝制向共和制的轉變。
(2)經濟上,民族工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無產階級力量壯大,為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奠定了階級基礎。
(3)思想上,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掀起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使中國人向西方學習進入文化層面的深層次。
【伍】新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1949~1956年)
(1)政治上,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召開,以《共同綱領》作為新中國的臨時憲法,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按照憲法的規(guī)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確立,構成了新中國政治制度的基石。
(2)經濟上,1953年,黨公布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在總路線精神的指引下,“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同步進行,社會主義工業(yè)化起步、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3)外交上,建國初期,實行“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新中國步入國際外交舞臺。20世紀50年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這一原則在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4)思想文化上,毛澤東思想繼續(xù)發(fā)展,主要探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文化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
【陸】改革開放后(1978年~今)
(1)政治上,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恢復和完善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依法治國”被正式寫入憲法,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成為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
(2)經濟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進程。
(3)思想上,先后沖破了“個人崇拜”“計劃經濟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三次思想解放推動了改革開放偉大事業(yè)。
(4)社會生活上,黨和政府把實現(xiàn)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的奮斗目標,人們在衣食住行、休閑娛樂、思想觀念等方面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世界歷史上的重要社會轉型
【柒】西方由中世紀向近代的轉型
從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開辟,到19世紀初工業(yè)革命在歐美的擴展,是近代西方文明崛起時期。
(1)經濟上,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開辟結束了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tài),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葡、西、荷、法、英等國的殖民擴張,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原始資本積累,使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
(2)政治上,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政治逐步確立。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度確立。美國頒布1787年憲法,確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共和制度。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法國政體幾經變化,最終確立共和制度。
(3)思想上,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是人文主義,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實質是宣傳資產階級思想;宗教改革打破了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啟蒙運動以“理性”為核心,提倡民主、科學,自由和平等,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4)科技文化上,以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為代表的近代科技理論產生。
【捌】西方由農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的過渡
(1)經濟上,西方發(fā)生了兩次工業(yè)革命。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機的發(fā)明為代表,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以電力的發(fā)明和應用為標志,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政治上,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進一步完善。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工業(yè)資產階級代表大量進入議會;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頒布,德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頒布,共和政體最終在法國確立。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興起,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fā)表,馬克思主義誕生,巴黎公社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3)思想文化上,達爾文進化論、愛因斯坦相對論、普朗克量子理論誕生,F(xiàn)實主義文學成為主要形式,音樂、美術佳作不斷,電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玖】二戰(zhàn)后世界格局和形勢的變化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傺艩査w系奠定了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北約和華約的建立,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xiàn),西歐和日本經濟迅速發(fā)展,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資本主義陣營出現(xiàn)松動。中國日益振興,中蘇關系破裂,社會主義陣營出現(xiàn)分化。不結盟運動興起,沖擊著兩極格局。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兩極格局瓦解。目前,世界政治格局暫時形成“一超多強”局面,正向多極化方向發(fā)展。
(2)兩極格局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冷戰(zhàn)”關系成為國際關系的重中之重,使西歐依賴美國,東歐依賴蘇聯(lián)。
、诿捞K全面對抗,進行軍備競賽,使世界處于核戰(zhàn)爭威脅之下。
、勖捞K為爭奪勢力范圍,破壞世界和平,爆發(fā)了局部“熱戰(zhàn)”,如朝鮮戰(zhàn)爭和越南戰(zhàn)爭,使世界長期得不到安寧。
、軆纱筌娛抡渭瘓F彼此勢均力敵,都不敢輕易動武,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核恐怖平衡)。
、輧蓮娤酄幙陀^上促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如美國的“星球大戰(zhàn)”計劃。
(3)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
①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以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xié)定為主要內容的金融和貿易體系,使世界經濟向著制度化、體系化方向發(fā)展。但是,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并不在這一體系之內。
、谔K聯(lián)解體后,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使經濟全球化真正具有了全球意義。
(4)經濟區(qū)域集團化
經濟區(qū)域集團化在20世紀50年代是初創(chuàng)時期,20世紀60~80年代是發(fā)展時期,20世紀90年代出現(xiàn)北美、歐盟、亞太三足鼎立的局面。
(5)從兩次世界大戰(zhàn)到和平發(fā)展的潮流
、20世紀上半期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平主義思想深入人心。
、诮邮芏(zhàn)的教訓,二戰(zhàn)后,聯(lián)合國成立,人民群眾的反戰(zhàn)和平運動不斷高漲,和平與發(fā)展逐漸成為歷史的潮流。
③蘇聯(lián)解體、冷戰(zhàn)結束,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
三、中國歷史上錯失的“戰(zhàn)略機遇期”
(1)15、16世紀的第一次錯失:西方經濟、思想、政治的資本主義化開始,中國處于封建衰落自閉階段(明清)。
(2)鴉片戰(zhàn)爭后(19世紀中期):西方工業(yè)革命,日本明治維新,中國卻以“中體西用”應對西方資本主義潮流。
(3)第三次:辛亥革命——成功的革命,錯失的機遇。
(4)第四次:“文化大革命”時期,錯失第四個機遇。
四、當前中國重要的戰(zhàn)略機遇
改革開放深化,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中發(fā)展。
小試牛刀:
1.郭沫若把春秋戰(zhàn)國時期比擬為“第一次五四運動”,指出是“社會的轉變”促成了這一時代的“百家爭鳴,群花怒放”。這一時期“社會轉變”的表現(xiàn)是( )
、俜址庵票罎ⅲ镏仆呓
、诟鞣N政治力量異常活躍
、鄹鞣N思想交相輝映
④中央集權制度確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歷史學家童書業(yè)說:“春秋中年以后,封建組織漸漸向統(tǒng)一國家轉移,因之宗族觀念的一部便被國家觀念所取代;到了戰(zhàn)國,‘治國平天下’的學說大張,于是世族制度便不由得不完全崩潰了。”材料所述現(xiàn)象表明( )
A.國家觀念的興起 B.官僚政治的完善
C.宗法制度的衰落 D.中央集權的成熟
3.有學者認為:“明清之際……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筆鋒對以往正統(tǒng)宋明理學作出了總結性批判,從儒學內部逐漸發(fā)展出一個脫離程朱理學樊籬的、異質的新思想系統(tǒng)。”材料所說的“新思想系統(tǒng)”( )
A.和程朱理學完全背道而馳
B.能夠體現(xiàn)新興市民階層的訴求
C.是封建晚期“西學東漸”的產物
D.對當時中國的社會轉型影響巨大
4.“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征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從這個角度來看鴉片戰(zhàn)爭的主要影響是( )
A.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便利了英國對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C.使中國被動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D.推動了中國向現(xiàn)代化社會的過渡
5.恩格斯在論及某場戰(zhàn)爭時說:“不管這次戰(zhàn)爭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點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國整個傳統(tǒng)的經濟體系將完全崩潰。……在陸地和海上打了敗仗的中國人將被迫歐化,全部開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鐵路和工廠。”恩格斯所說的“這次戰(zhàn)爭”的歷史影響在于( )
A.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艱難歷程
C.為中國思考制度變革提供了歷史契機
D.極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合法性
6.“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個體的農業(yè)經濟和手工業(yè)經濟,是可能和必須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它們向著現(xiàn)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fā)展的,任其自流的觀點是錯誤的。”基于這種認識,新中國實行了( )
A.土地改革 B.社會主義改造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7.20世紀80年代初期,陳云說:“計劃是鳥籠,市場是小鳥,如果鳥籠太小,小鳥就會窒息;如果沒有鳥籠,小鳥就會飛走。”該材料說明( )
A.計劃與市場都是搞活經濟的手段,必須把二者結合起來
B.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D.引入市場機制,有利于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加快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
8.“(它)在宗教方面,主要口號是‘砸爛可恥的東西’,即消滅宗教的狂熱和不容異說。……在政治方面,哲人們也有一個關鍵性的用語——‘社會契約’……‘行政權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辦事員’;……這些口號破壞了傳統(tǒng)的制度和習俗”。由材料可知( )
A.文藝復興提出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說
B.文藝復興推動了社會制度和習俗的進步
C.宗教改革抨擊神權統(tǒng)治,主張宗教自由
D.啟蒙運動反對天主教會的精神束縛
9.19世紀中期,歐洲的技工學校和工人學院為女生開設讀寫、算術、平板縫紉等課程;男生則學氣象學、地質學、陶瓷制作、電學等課程。以下選項最符合作者觀點的是( )
A.傳統(tǒng)男尊女卑思想依然嚴重
B.男女平等觀念不占主流
C.工業(yè)化加劇了性別歧視
D.工業(yè)化進程強化了性別分工
10.社會轉型的內涵是什么?社會轉型就是社會經濟結構、文化形態(tài)、價值觀念等發(fā)生深刻變化。不少人對社會轉型問題很感興趣,為此收集了下列幾則材料。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因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完成了社會的轉型。在此之前中國社會仍然是血緣社會,在此之后雖然仍有濃重的血緣色彩,但轉向了地緣社會;在此之前是封建諸侯、貴族分權的時代,在此之后是專制獨裁、皇帝集權的時代……中國自夏朝以來的四千年歷史可以分為前后兩大階段,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是這兩大階段之間的轉型時期。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方面概括古代中國完成社會轉型后的表現(xiàn)。
材料二 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經歷了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實際上在相當程度上,無論中國的政治問題還是經濟問題,歸根結底都與中國的文化觀念有關,某種程度上,正是中國的文化觀念延誤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近代前期(1919年以前)中國的哪些文化因素延誤了近代化進程。
材料三 1978年至今,(新)中國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轉型,我把它叫做中國社會轉型的快速發(fā)展階段。中國社會轉型,包括了從原有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變、鄉(xiāng)村社會向城鎮(zhèn)社會轉變、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變、倫理社會向法理社會轉變等,結構轉型和體制轉型同步并行、相互交織,涉及社會所有構成要素系統(tǒng)的相應變化與調整。
——鄭杭生《中國和西方社會轉型顯著的不同點》
(3)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56年),是中國向近代化(現(xiàn)代化)轉型的重要時期。試述這一時期新中國在政治、經濟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4)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這一時期中國是如何向“開放社會”或“法理社會”轉變的?(兩者選一作答即可)
11.16~19世紀是歐洲文明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歐洲社會發(fā)生了三個漸進的“轉變”,同時它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第一個“轉變”是由君主制轉向民主制,民主制里面包括“虛君”,包括君主立憲。……第二個“轉變”是由農業(yè)國家、農業(yè)文明轉到工業(yè)文明,這也是一個進程。從16世紀,甚至可以說是從15世紀開始,進入到近代,歐洲可以說是加速度前進,一個世紀和另一個世紀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幾十年就有很大不同。這一轉變當然要加上科學技術的作用,包括交通工具的迅速發(fā)展。第三個“轉變”,由于“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經濟的發(fā)展,物質文明的發(fā)展,影響了思維的模式……——陳樂民《歐洲文明十五講》
(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19世紀歐洲出現(xiàn)的“虛君”“虛”在何處?“虛君”的出現(xiàn)有何重大意義?
(2)據材料,歸納概括推動歐洲文明在16~19世紀這一關鍵時期“加速度前進”的基本因素。
(3)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先進中國人對西方文明的認識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歷程?從當時的世界潮流來看,先進中國人思維轉變的歷程所產生的主要影響是什么?
答案精析:
1.D [此題可采取排除法,因為從中國社會歷史來講,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是在秦朝建立后,故排除即可,因此D項為正確答案。]
2.C 3.B
4.C [全球史觀側重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和交流,從這個角度看,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被動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成為世界的一部分,故選C項。]
5.C 6.B
7.A [材料表達的是計劃與市場應該相結合,故A項正確;B項是1992年提出,與題干時間不符,故B項錯誤;C項只是強調了市場,故C項錯誤;D項表述引入市場機制對中國的積極作用,與題意不符,故D項錯誤。]
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