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拥牡谝徽n堂。’我希望通過輔導員的努力,與家長攜手講好‘家庭思政課’、陪伴學生度過‘拔節(jié)孕穗期’,幫助學生快速融入‘社會大課堂’。”外國語學院李偉老師用這樣一段話分享了自己2019年寒假的家訪活動心得。近日,學校于主樓一階會議室召開了2019年寒假家訪活動工作標兵評審匯報會,17位輔導員老師在講臺上分享了這個寒假里的家訪與收獲,最終,11名輔導員獲評“2019年寒假家訪活動工作標兵”,15名輔導員獲評“2019年寒假家訪活動先進個人”。
在我校家訪活動開展的第12個年頭,學生工作處通過修訂家訪實施辦法,明確家訪對象,規(guī)范家訪流程,強化家訪要求,推動家校聯(lián)合育人,進一步提升家訪實效性。2019年寒假,105名輔導員、52名班主任奔赴全國28個省級行政區(qū)域,召開12場區(qū)域家長會集中解答共性問題,入戶走訪了778個學生家庭開展個性指導,包括經(jīng)濟困難學生家庭208戶、發(fā)展困惑學生家庭194戶、學業(yè)困難學生家庭145戶以及心理問題學生家庭61戶,并在寒假期間形成《家訪迎新春》系列報道17篇。
學生語:“老師,謝謝你的家訪讓我父親更了解大學生活,也讓我更加了解我的父親。”
——楊同學在接受家訪后對光儀學院程樂樂老師這樣講。許多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呈現(xiàn)的問題根源在原生家庭內(nèi)部的溝通不暢,而輔導員有時能夠給予較客觀的解決方案。機械學院劉佳欣老師在面對“青春期遇到更年期”的問題家庭時,耐心引導學生與家長敞開心扉;建藝學院劉倩老師在家訪前開展“我想對你說句心里話”活動,帶著收集到的學生心聲踏上家訪之路;軟件學院房園老師面對部分家庭“愛而不嚴”或“嚴而不愛”的狀況,與多名家長溝通新生適應(yīng)教育;能動學院宗心怡老師為“家中只有奶奶”的學生帶去春節(jié)的問候,讓學生與家庭感受到學校帶去溫暖和希望;微電子學院岳俊帆老師為家長分析就業(yè)形勢,幫助學生和家長解開了因畢業(yè)選擇的不同意見形成的矛盾。
家長語:“我們經(jīng)常給孩子打電話,他卻總說忙,沒想到學業(yè)問題竟然已經(jīng)這么嚴重,老師的這次家訪非常及時,非常必要!”
——這位家長在物理學院楊帥兵老師離開前如是說。家訪旨在解決學生在學校不易解決的成長問題,其中學業(yè)問題、心理問題等都可能在家中找到問題的突破口。電信學部吳瓊老師將原創(chuàng)手繪集《心系“寶寶”成長,畫說家訪長情》贈與每個受訪家庭,讓發(fā)展困惑的學生和家庭通過老師的畫筆感受到別樣的大學生活;化環(huán)生學部程琪老師通過走訪多個“泛單親家庭”,了解了學生性格封閉的深層原因;運載學部張祎老師為走訪家庭精選一本圖書,幫助學生樹立理想告別自卑;軟國學院張寧老師走進重組家庭,找到了學生心理問題的深層原因;經(jīng)管學院金秀明老師及時前往嚴重學業(yè)問題學生家中,找到了家庭教育與學業(yè)問題之間的潛在聯(lián)系。
老師語:“為學生竭盡全力,奉獻一切,不負學生求學的崎嶇山路,不負家長的節(jié)衣縮食與殷切期待,不負這滿地金黃的七毛六。”
——數(shù)學學院王鑫垚老師在得知學生全家的收入都只能來自家中價值每斤七毛六分錢的玉米時,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家訪是幫助輔導員了解學生家庭百態(tài)的一扇窗,是一堂堂生動的社會實踐課。材料學院趙博老師徒步2小時的山路才能來到不通網(wǎng)絡(luò)信號的學生家中,他終于理解了為什么馮同學在大學適應(yīng)這件事情上內(nèi)心如此掙扎;建工學部于澤偉老師在多次因病住院的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家中看到了“育人先筑夢”重要性;人文學部張國祥老師走進南疆家訪,更是用VLOG的形式記錄下多次一天一夜的火車旅程、路上的小事故和來到語言不通的村落時的窘迫,第一次感受到學生生活的不易,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
師生情,家校情,親子情,是家訪活動不變的主題,山路崎嶇擋不住老師們的腳步,春運擁擠隔不斷工作的熱忱,巧手的老師帶上原創(chuàng)彩釉工藝品、立體紙雕,熱心的老師拎上沉甸甸的米面油鹽,踏上第12年的家訪征途。自2008年以來,學生工作處不斷提升家訪的政策支持和經(jīng)費保障力度,各學部學院也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訪實施辦法,形成了千余名輔導員累計走訪萬余學生家庭、輔導員100%參與走訪的良好局面,工作得到遼寧省教育廳的認可,連續(xù)獲評家訪工作先進單位,并在省高校“千名輔導員萬家行”活動十周年總結(jié)交流會上做交流發(fā)言。家訪不僅幫助學校協(xié)同家庭扣好學生的“人生扣子”,更能通過豐富輔導員的社會閱歷,有效促進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與改進,全面了解學生的成長背景與生活環(huán)境,為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