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學習方法: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2)
2019-04-11 19:20:53網絡資源
應考方法盤點
。ㄒ唬┳⒁饪疾樘攸c
歷年對這一考點的考查,呈現出這樣兩個特點:
1.著重考查正確運用
高考考修辭,一般不考修辭方法的辨認,著重考修辭方法的運用,即根據規(guī)定的情境,運用一定的修辭方法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達對事物的認識。因此,所給材料,所設情境,多來自于現實生活,與自然、社會、人生密切相關。近若干年來尤其如此。
2.多與其它表達方式結合
高考考修辭,注重綜合表達能力的考查。有與仿寫結合的,有與“連貫”結合的等等。即使考修辭方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種修辭方法的,往往多種修辭方法放在一道試題中考。
例:在畫線部分填上恰當的話,使分號前后內容、句式對應,修辭方法相同。
有些事情我們要勇于放棄,只有放棄才是明智的。懸崖上的青松懂得不放棄平坦,就難以展示自己獨特的生命風采; 。如果對什么都堅守,對什么都窮追不舍,則是愚蠢的,池中的魚兒往往不知道放棄那些誘人的美味而上鉤,從而把自己變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這道試題兼考修辭(擬人)、仿寫、擴寫、“連貫”諸項,有相當的綜合性。所給材料,首句表明對“放棄”的看法,后面的話都是用來證明這一看法的。根據試題規(guī)定的“使分號前后內容、句式對應、修辭方法相同”的要求,“風采”后可以接寫“荒野上的梅花知道,只有放棄春天的舒適,才能贏得人們對自己的品格的贊美。”“美味”后可以接寫這樣的話:“池中的荷花不懂得在嚴寒來臨之前要放棄漂亮的衣裙,從而使自己變得形容枯槁。”
此外,這一考點還常常出現在詩歌鑒賞題和現代文閱讀題中,通常需要結合詩句或文章內容辨別使用了何種修辭方法以及修辭手法所表達的內容及作用。
(二)幾種易混的修辭格的辨析
1、比喻和比擬的辨析
(1)反映事物間的關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兩者有相似點,是相似關系;比擬是以甲擬乙,兩者融為一體,是交融關系。
[例1]霎時間,東西長安街成了喧騰的大海。
[例2]青蛙唱著戀歌,給荷塘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例1以“喧騰的大海”比作熱鬧的“東西長安街”,有相似點:例2把“青蛙”模擬成“歌手”來描述,兩者融為一體。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擬。
。2)表達的結構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一主一從,本體或出現或不出現,而喻體必須出現;比擬的本體和“擬體”成為一統,本體必須出現,“擬體”不出現。
[例3]曙色像一片翠藍的水,流動在原野的盡頭。
[例4]曙色流動在原野的盡頭。
例3出現了喻體“一片翠藍的水”和比喻詞“像”,例4只出現本體“曙色”和比擬詞語“流動”。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擬。
。3)表達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淺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說明深奧的抽象的事物;比擬重在用模擬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為狀態(tài)。例3和例4能夠達到各自的表達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點:它們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體不出現。
[例1]黑夜,靜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龍井”。
例1是借喻,只出現喻體“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現借體“龍井”。
(2)不同點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雖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總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稱代”,即直接把借體稱為本體,它只代不喻。
、跇嫵山栌鞯幕A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體和本體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構成借代的基礎是事物的相關性,即要求借體和本體有某種關系。
、劢栌骺梢愿臑槊饔骰虬涤,借代則不能。
[例3]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例4]雷鋒說:“大嫂,別問了,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例3是借喻,“害人蟲”是喻體,這一句子可改為明喻:要掃除一切像害蟲一樣的敵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軍”代“解放軍中的一位戰(zhàn)士”,這是借全體代部分。
3、對偶和對比的辨析
。1)對偶主要是從結構形式上說的,其基本特點是“對稱”,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其基本特點是“對立”,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對,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
[例1]赤道彎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龍。
[例2]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例1的結構對稱,字數相等,是對偶,例2的意義相反,結構形式并不對稱,是對比。 (2)對偶里的“反對”,就形式說是對偶,就意義說是對比,這是修辭手法的兼格現象。
[例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例4]敵人害怕您靜若懸劍,人民信賴您穩(wěn)如磐石。
4、排比和對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個或三個以上語言單位,而對偶是兩個語言單位,排比要求結構大體相似,字數要求不甚嚴格,而對偶必須對稱。
[例1]但見那——滿樹繁花,一街燈光,四海長風……
上例破折號后是排比結構,如果將它改為“滿樹繁花,一街燈光”,或“一街燈光,四海長風”,就變成了對偶。
。2)排比經常以同一詞語作為彼此的提挈語,使排比互相銜接,給人以緊湊、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對偶句上下兩聯是不重字的。
[例2]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例3]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語;例3是對偶,屬于沒有重字的典型的對偶句。
(3)對偶在平仄、對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則無此要求。
5、反問和設問的辨析
(1)反問明確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內容,而設問則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問的作用主要是加強語氣,句末可用問號,也可用感嘆號;而設問的作用主要是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fā)思考,句末只可用問號。
[例1]池水漣漪,鶯花亂舞,誰能說它不美呢?
[例2]誰是最可愛的人?我們的戰(zhàn)士,我感覺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例1是反問,能明確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問號,也可用感嘆號;例2是設問,問句本身不能明確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