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案三(3)
2019-09-19 15:09:54網(wǎng)絡資源
3.隋唐三省六部
輔導學生閱讀教材“歷史縱橫”及以下材料,教師指導學生了解實行三省六部制的背景,并啟發(fā)思考:隋唐創(chuàng)立的三省六部制有何特點?其實質(zhì)是什么? 起到什么作用?
背景材料:
材料一:貞觀元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中書所出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間錯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蛴凶o己之短,忌聞其失,有是有非,銜以為怨;或有茍避私隙,相惜顏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難違一官之小情,頓為萬人之大弊;此實亡國之政,卿輩特須在意防也。隨日內(nèi)外庶官,政以依違,而致禍亂,人多不能深思此理。”
材料二:漢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最高議事機關稱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須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者,事先由政事堂開會議決,送進皇宮劃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fā)下。……在唐代,凡軍國大事,照例先由中書省中書舍人(中書省屬官)各擬意見,再由宰相(中書省長官)審核裁定,送經(jīng)皇帝畫敕后,再須送門下省,由給事中(門下省屬官)一番復審,若門下省不同意,還得退回重擬。……宰相不能獨裁。
──錢穆《國史新論》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講述分析:三省六部制是我國封建社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三省分掌議政、決政、行政三權,實際將秦漢以來的丞相之權一分為三,分隸三省,總與皇帝,從而大大加強了皇權。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財政、軍政、司法、工程等權利。各司其責,中央機構行政效率大大提高。通過講述三省六部的職能、相互關系,引導學生分析出其特點,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它們之間是相互牽制和互相監(jiān)督的;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要注意引導學生與秦漢時期的宰相制度進行比較,使學生深刻理解相權被一分為三,皇權大大加強。實質(zhì)是加強皇權,有效地維護了統(tǒng)治。由于上面的講述已為分析這個問題做好了鋪墊,因此,教師在此只需稍加指點,便可以讓學生自己分析歸納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最后,教師概括為: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tǒng)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③三省六部制:是我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它標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使秦漢以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權得以加強。這對于國家的統(tǒng)一,社會安定和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4.宋削弱相權
三省六部制在宋朝演變,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宋朝建立的背景,重點強調(diào)在宋朝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打破宰相“事無不統(tǒng)”的局面,皇權繼續(xù)得到加強。
5.元中書省和樞密院
而宋之后的元朝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封建國家,為了進行有效的管轄和統(tǒng)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提問:元朝實行中書省制的目的是什么?元朝為加強中央集權還實行了哪些制度?(在學生看書的基礎上,進行提問、總結分析)
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行中書省的權力很大,引用一段材料“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與都省表里。”(《元史·百官志》),讓學生來概括元朝設立中書省的目的。作為山東、山西、河北則稱為“腹里”,作為中央特區(qū),由中書省直轄。元朝為加強中央集權還設立了樞密院為最高地軍事機關;設立宣政院通領宗教事物和西藏地區(qū),皇權繼續(xù)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