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實詞詞義推斷技巧(2)
2023-11-08 17:18:32網絡轉載
04
四、借助現(xiàn)代漢語推斷法。“現(xiàn)代漢語是通曉古代漢語的一個關鍵。……古語與今語是相聯(lián)系著的,不知今就不能知古,惟其能相互比較,才能由今語以通古語。”(周祖謨)
1.“逗華陰之湍渚。”(范曄《后漢書·張衡傳》)依據現(xiàn)代漢語“逗留”的意思,推斷“逗”是“停留”的意思。
2.“選天下之端士。”(賈誼《治安策》)依據現(xiàn)代漢語“端正”的意思,推斷“端”是“正、正直”的意思。
3.“公子遇臣厚。”(司馬遷《史記·魏公子列傳》)依據現(xiàn)代漢語“待遇”的意思,推斷“遇”是“對待”的意思。
4.“播百谷,勸農桑,以足衣食。”(班固《漢書·藝文志》)依據現(xiàn)代漢語“勸勉”的意思,推斷“勸”是“勉勵”的意思。“勸學”的“勸”就是此義。
5.“其發(fā)奸擿伏如神。”(班固《漢書·趙廣漢傳》)依據現(xiàn)代漢語“揭發(fā)”的意思,推斷“發(fā)”是“揭發(fā)”的意思。
6.“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班固《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罁F(xiàn)代漢語“儀容舉止”的意思,推斷“容止”是“儀容舉止,威儀”的意思。
05
五、借助古代文化推斷法。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一個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里。德國語言學家威廉·洪堡特早就說過:“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象”。文言文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載體,文言和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集中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習俗和社會風貌。不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就不能真正理解文言文。
1.“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賈誼《新書·過秦論上》)
黔首:百姓!墩f文解字·黑部》說:“黔,黎也。從黑今聲。秦謂民為黔首,謂黑色也。”秦詔令稱百姓為“黔首”,是由于秦為水德,水德尚黑。平民以黑巾裹頭,故名。
2.“咸平元年,詔任三司、館閣職事者丁憂,并令持服。”(《宋史·禮志二八》)
丁憂:遭遇父母的喪事!稜栄·釋詁》:“丁,當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據《尚書·說命上》:“憂,居喪也。”所以,古代的“丁憂”,就是遭逢居喪的意思。
3.“東昌卞氏,業(yè)牛醫(y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蒲松齡《聊齋志異·胭脂》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
4.“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黥,古代在人臉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罰。城旦是秦漢時的一種刑罰名。秦服四年兵役,漢確定其刑期為五年,夜里筑長城,白天防敵寇(站崗)。
5.“將軍者,國之爪牙也。”(班固《漢書·李廣傳》)爪牙,比喻武臣。原指動物的尖爪和利牙。古代則是得力幫手的意思,屬于褒義。后來發(fā)展成為貶義詞。
6.“湯無尺寸之功,起刀筆吏。”(班固《漢書·張湯傳》)
刀筆吏,指掌文案的官吏。古人用簡牘時,如有錯訛,即以刀削之,故古時的讀書人及政客常常隨身帶著刀和筆,以便隨時修改錯誤。因刀筆并用,歷代的文職官員也就被稱作“刀筆吏”。
06
六、借助具體語境推斷法。“一篇文言文是一個整體組織,字、詞、句、段是其中的個體成員,處于整體中而發(fā)揮應有功能作用。在構成一篇文言文的字、詞、句、段中,句、段相對于字、詞而言可以成為具體的語境。其中,句是文言文中最基礎的語境。”(李政《論高中文言文的語言學習》)推斷文言實詞詞義,要求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
1.“太和中,帝思褚忠孝,下詔褒贊。”(陳壽《三國志·許褚傳》)贊:稱贊、頌揚。
2.“國無道而年谷和熟,天贊之也。”(《左傳·昭公元年》)贊:輔佐、輔助。
3.“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司馬遷《史記·魏公子列傳》)贊:介紹,告訴。
4.“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易:交換。
5.“寄偽兒啼,恐栗,為兒狀。賊易之,對飲酒,醉。”(柳宗元《童區(qū)寄傳》)易:輕視。
6.“平易近民,民必歸之。”(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易:平易,和氣。
當然,文言文實詞推斷的方法還有:字形推斷法(依據字形判斷意義)、語音推斷法(以聲求義)、句子成分分析法(依據詞語在句子中的成分判斷詞性和意義)、句式結構分析法(根據文言句式特點判斷詞性和意義)等。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