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的心病還得要心藥醫(yī)
2024-10-11 15:14:45網絡整理
近期,華中師大心理咨詢中心和《湖北招生考試》雜志社就高三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合作調查了湖北省39所城市的中學生。調查結果顯示,71.6%的高考考生有著輕中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此,我們將陸續(xù)公布調查結果,希望廣大考生、教師及家長都來關注臨考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考考生“心病”堪憂
我國教育大省湖北省,每年高考學生人數眾多,高校錄取分數居高不下,高考學生面臨著很大的考試與競爭壓力。為了掌握高考學生在考前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與相關影響因素,我們采用心理自評的方法,于2001年高考前一月向湖北省應屆高考學生發(fā)放標準化《學生健康問卷》。從第一期回收的445份有效問卷來看,高考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不容樂觀。第一期回收問卷源于武漢、襄樊、黃石、宜昌、十堰等39個市縣,武漢市考生占39.1%,非武漢市考生占60.9%,男女各半,考生年齡分布在17-20歲之間。武漢與非武漢的普通高中生分別占90.2%和94.7%(職業(yè)高中生分別為9.8%和5.3%)。高考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見表1。
調查結果顯示,高考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堪憂,71.6%的學生存在著輕、中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大部分學生存在較明顯的“情緒波動”、“學習壓力感”、“焦慮”和“適應性不良”。進一步分析發(fā)現:女生在“抑郁”、“焦慮”得分上明顯高于男生,“適應性不良”得分卻低于男生,這表明女生的學習生活適應性較好,但情緒容易波動。調查還發(fā)現,父母離異的孩子“情緒波動性”得分高,情緒不夠穩(wěn)定,間接反映出家庭因素對考生的心理影響。
“心藥”之一:提高學習動機、加強師生溝通
以往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影響著學習效率和高考成績,心理健康的考生能建立良好的學習動機,情緒穩(wěn)定,人際關系和諧,自我意識正確,生活態(tài)度積極。從心理咨詢中心接待的高考考生案例來看,多數高考失落者是那些平時不注意提高心理修養(yǎng)、不關注自身心理素質的盲目“應試者”。因此,高考考生應當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次調查發(fā)現,學習動機水平、師生關系質量與學生心理健康密切相關。高考學生“學習動機太弱”者占17.3%,“學習動機太強”者占24.3%,“學習興趣困擾”者占4.4%,“學習目標困擾”者占18.8%;76.4%的學生“學習是為了出人頭地”,還有部分學生“學習是為了報答父母”,說明考生在學習目標上存在許多糊涂認識。在“師生關系總體水平”上,有74.8%的學生感到有“中等程度困擾”,12.3%的學生感到有“嚴重困擾”,40.2%的學生感到“師生在情感距離上”存在嚴重困擾,反映學生既看重與老師的關系,又缺乏與老師溝通的心理能力。
高考考生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學習生活中度過的,因此,與朝夕相伴的老師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對高考心理狀態(tài)至關重要。學習動機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提高學習成績,只有建立中等程度的學習動機,才能使自己學有興趣、學有動力,在高考中也才能應對自如。
在學習動機方面男女生差別也很大。調查表明,女生“學習動機太強者”明顯多于男生,而“學習興趣困擾”者又明顯少于男生,表明女生學習興趣較濃,但期望值高,在高考的壓力和挫折面前容易產生更大的情緒波動。男生在“師生地位關系困擾”得分上明顯高于女生,說明男生更期待老師的關懷。普通高中生在“學習動機太強”、“學習目標困擾”、“師生關系困擾”得分上都高于職業(yè)高中學生,反映出普通高中學生在學習上要求高,在學習上往往投入更多精力,不斷擬訂學習計劃和目標,這種高的自我期望值有時和實際不符,因此他們更希望獲得老師的認同和支持。
由此看來,高考學生在應對高考壓力時,應注重激發(fā)和培養(yǎng)自己正確的學習動機,主動加強與老師的溝通,爭取更多的心理支持,為高考成功奠定心理基礎。
“心藥”之二:創(chuàng)造和諧家庭環(huán)境
人的心理素質和應對壓力的能力是與家庭因素分不開的,高考考生的心理狀態(tài)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本調查通過學生對父母教育方式的回顧性評價發(fā)現,女生在父親“偏袒愛護”、母親“拒絕否認”和“懲罰嚴厲”等測試中的得分明顯高于男生,反映出多數家庭中父親傾向于偏袒和愛護女兒,對女兒的種種要求大多不加拒絕,表現出和善與關愛的一面;母親則相反,常在女兒面前毫不掩飾地宣泄自己的不滿情緒,對女兒的行為會提出更多的干預和指責,對孩子很少遷就。調查顯示,女兒對父親的評價優(yōu)于母親。對于這種情形,以往學校與家庭教育多半強調父母要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卻忽略了考生在改善親子交往中的責任與主動性。而事實上,高考考生必須學會“換位思考”,爭取得到父母與家庭的心理支持。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fā)現,父母離異家庭的學生在父親“情感溫暖、理解”上得分低,說明這類家庭的考生較少得到父親的關愛與體貼,他們情緒波動性大,情緒不夠穩(wěn)定,在此提醒廣大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對父母離異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理解,使他們盡快走出家庭變遷的陰影。這類家庭的子女也要主動參與家庭的調整和再建設,為家庭和睦承擔自己的責任。
當然,高考考生的心理保健遠不止上述幾條,學校要開展系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應改善教育方式,社會要為高考考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但最為重要的仍是高考考生自身的努力,只有加強心理學知識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水平,才能在高考的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