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走出教師集體備課的沼澤地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1-14 09:43:32
實施新課程后,集體備課備受青睞,堪稱備課上最具實效的改革。它可以發(fā)揮集思廣益的作用,避免教師單身鏖戰(zhàn)、個體探索不足,最大限度減少新課程實施中課堂教學的失誤,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良好平臺。同時也激活了教師資源,開掘了文本資源,促進了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提高了教育教學的質量。
建立集體備課制度,廣大語文教師業(yè)已從集體備課中獲益匪淺,有關專家總結出了教師相互合作的七大益處:心理支持、產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減少工作負擔、增強動機、支持變革。好處固然很多,但集體備課病象也不少:一是取消前提,拼盤共享,集體偷懶。省略個體備課,以單元為單位確定主備人,主備人在網上收集資料,形成電子教案拼盤。集體備課時將教案的拼盤與大家共享。二是個人包辦,唱獨角戲,噤若寒蟬。主備人獨自發(fā)言,壟斷主講,其他教師默默聽講,“出工不出力”。三是模式復制,如出一轍,毫無個性。教師拿了主備人的教案,依法炮制,“唱同一首歌”。在此結合我們備課組的做法,對提高備課效果的應對策略做些探討和思考,以期集體備課健康發(fā)展。
一、改革形式,優(yōu)化內容
我們學校集體備課制度已經較完善。如定時定地定內容定主講人;備課評價、備課管理也緊跟而上;備課流程規(guī)范:熟悉教材,提出問題——中心發(fā)言,把握重點——共同研討,解決問題——形成預案,分發(fā)教師——結合實際,二次備課——課堂實施,信息反饋——教后反思,理論提升。但事實上某些環(huán)節(jié)的實際操作較難落實,為此,備課組在這些方面做了探討和思考。筆者認為較有成效的做法是:
1.以“說課”落實和優(yōu)化備課的內容。主備的任務不是網上收集資料,形成電子教案拼盤,而是要將教學內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學內容的知識點和教學目標,確定好教學的重難點,并就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作深入地思考和設計,然后形成交流意見。在集體備課時主備不是讀教案設計,而是要說教材、說目標、說教法、說依據,即說出為什么要這樣設計,盡可能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去審視、分析自己將要付諸實施的課堂操作行為。更高的要求是,主備人在說課的一些關鍵環(huán)節(jié)要設計若干預案供同伴選用,還要留下一定的空白,以便大家討論時補充、修改,或圈畫批注,形成教學案個性化處理的特色。
2.以“終端審閱”保證教案質量。針對主備的說課及留下的空白、疑難問題,備課組集體交流后,由主備人綜合集體的意見和智慧,在個人初備的基礎上修改設計,形成教案。所撰寫的教案應由主持人審閱后方可實施。
3.狠抓“二次備課”的落實,倡導個性設計與反思。教師要教好書,應該“多走一分,深入三分”,孟子曰:“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所以,集體備課后,規(guī)定每位教師特別是輔備人拿到教案后都要根據自己的個性情況、學生情況對集體備課的教案作深入地推敲、斟酌。個性設計的方式可以是旁注,可以是知識點的解說,可以是教學方法的更換,可以是教學片斷的增刪。上課后要及時寫教后感,反思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和教學水平。
“二次備課”可通過組織聽課、評課、檢查教案等活動來監(jiān)控,如我們備課組要求同備課組的教案不能全部一樣,必須做有必要的更改,還要求寫上教學反思,以體現(xiàn)自己的教學個性。
二、獨立走進教材,集體走出教材
集體備課活動常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主備人在說課,其他人因為沒有吃透教材,更有甚者根本沒有看過教材,聽得云里霧里,聽不出個究竟。為杜絕這種現(xiàn)象,我們備課組在集體備課時勻出一些時間讓教師先看教材,再聽主備人說課,但收效甚微。因為新課程下的備課要經歷由“從無到有”到“從有到無”的復雜的智力過程,從而完成自己課堂教學設計的全新建構,并不是看過文章這么簡單。所以在新的課程標準下,教學中的備課合作,必須是集體備課與個人備課相結合,集體備課前個人要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語文教師的備課的法寶。要想吃透教材必須經過兩個步驟:一是獨立走進教材。所謂“走進教材”就是老師專心研讀教材本身,從學生的角度去反復研讀課文,直至充分理解,準確把握,并有自己的個性化理解。然后再查閱相關的教輔資料,補充和深化原有的理解。這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基礎。其二是走出教材。就是以教材為中心,進行知識的延伸和多方面能力的滲透,主要包括知識點的關聯(lián),課內外知識與能力的銜接,思維方法和思想工作教育的滲透等。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多渠道收集和整合相關的信息,手頭的教學參考資料、網絡的教學資源、生活中的語文素材。“走進教材”是參與集體備課的資格,“走出教材”這個環(huán)節(jié)又是最需要集體備課的,只有交流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收集、整合各種信息,拓寬自己的備課視野。
只有拓寬備課視野,我們對文本才會有更加全面、深入和個性化的理解,我們的課堂上最需要的正是這種異于參考書的個性解讀。選入課本中的內容如同海面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凸現(xiàn)在水面上,如果想更好地了解這八分之一就需要了解水下更多的部分,而要達到這種效果,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相結合的備課方式才是上策。
三、取其一點,備細備精
語文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比如一篇散文,遣詞造句、布局謀篇、朗讀、作品主題等等都可以列為探討的內容。如果我們在進行集體備課時不充分考慮語文學科的特點,“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會因為備課沒有重點,出現(xiàn)“東一耙子,西一掃帚”的現(xiàn)象,教師間就缺乏碰撞和交流,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有效的做法是取其一點,備細備精。
就一篇課文來說,我們可以取課文中最突出的特點,抓學生最難理解、最薄弱或寫作文時最可借鑒的地方等進行集體備課。比如《蘆花蕩》有個最突出的特點是作者穿插了多處景物描寫,將殘酷的戰(zhàn)爭寫得富有詩情畫意,尤其是和戰(zhàn)爭環(huán)境、人物相諧。集體備課時抓住景物描寫來討論,從而更深刻地領會“笑談從容的態(tài)度”來對待人生中的“風雨變幻”的人生態(tài)度。而《蠟燭》一課,我們備課組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德國人炮火一直轟炸,但沒有一顆炸到老婦人?是巧合還是故意這樣寫,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教師產生了分歧,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有說是突出老婦人處境危險,有說這是外國文學突出人性光輝的描寫特點,最后上網查找權威的參考資料,才達成了共識。如此重點突出的集體備課,我們組的所有教師都感受到了共享、共進、共提高的樂趣。
四、個案引路,深層備課
“多向互動、動態(tài)生成”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自己的課堂預設是否適合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信息如何調控等等問題又是不可猜想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切實地進行課堂實踐才會更有發(fā)言權,對其他教師的指導性才更大。所以,這學期我們備課組采取了理性教案與課堂實踐相結合的集體備課法。
一是選擇單元的重點課文分工開設精品課。由一名教師超前主備,依據設計上課,在集體備課上再說課。這樣就說得更深入,更有針對性,更多的涉及學生學習的疑點與發(fā)展點,如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等問題。也可以是組織集體聽課后再組織集體備課,針對主備人課上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操作層面上矯正和改進的意見,形成新的有效的教案。如本學期我主備魯迅的《雪》,我把主題定位為:滋潤美艷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魯迅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這旋轉飛騰的“朔方的雪”則蘊蓄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xiàn)實社會的斗爭品格。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貫穿著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zhàn)斗來創(chuàng)造一個春天般美好的世界。集體聽課后討論異常激烈,有些老師反對我的解讀。他們認為:魯迅描寫了江南的雪景與北方的雪景,認為江南的雪固然美麗,但這種美未經磨練,并不能保持長久,他更為欣賞“朔方的雪”,贊美了朔方的雪頑強不屈、追求理想的斗志。當時大家各抒己見,引經據典,場面異常熱鬧。后來認為兩種理解都很有道理,但考慮到課文附錄采取了后種理解,一致同意在學生沒產生別的理解的情況下主要采用我這種解讀。二是進行同課異構。同課異構這種教研活動是一種多層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語文教學研究模式,可以更好地比較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比較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并由此打開教師的教學思路,體現(xiàn)教師教學個性。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可以引發(fā)集體備課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長善救失,取長補短,明顯提高集體備課的效果。上學期我們語文備課組開展了《你一定會聽見的》同課異構活動,備課組分成兩小組,每小組三人,先組內小集體備課,再由王敏和趙美和兩位老師上研究課。課后再舉行大集體評課,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解剖、診治,形成精品教案。在理解“怎樣用心聽”這個問題上,王敏老師以《爸爸的鼾聲也美麗》這篇文章引導學生理解“用心聽”還可以用“感恩的心”來聽。備課組老師一致認為這個環(huán)節(jié)能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并將之寫入教案。同課異構不僅使教師對文本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還提高了集體備課的熱情。后來評課的老師也“課興大發(fā)”,又上了一堂全新設計的《你一定會聽見的》,如此一來,集體備課落到了實處。
五、加強反思,為科研導航
李鎮(zhèn)西老師曾經這樣說,“對一個教師來說,推動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應該有兩個輪子,一個叫做‘情感’,一個叫做‘思考’。”這里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即對自己教育行為乃至教育細節(jié)的一種追問、審視、推敲、質疑、批判、肯定、否定……我們只有通過反思、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實踐,才能不斷超越和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
目前我們的集體備課恰恰就是缺少這樣的反思,也許更確切地說是根本就沒有反思。我們的備課是對下個星期要教學的課進行討論,而對剛剛完成的教學任務絲毫沒有涉及。這樣我們對存在的問題就一無所知,也就不能解決存在的問題,對我們以后的教學就沒有提高。所以,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對前面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反思,在反思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為以后的教學奠定基礎。另外,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對一些科研或教研問題的探討,能真正提高我們教師自身的教學理論水平,從而運用先進的教學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真正促使我們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成長。
當然,實現(xiàn)集體備課效果優(yōu)化的方法很多,不同備課組、不同學科方法又不盡相同,但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積極“救治”和“打扮”,集體備課一定會煥發(fā)出更加動人的人文風采,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理性光輝,真正成為學校教育這片藍天綠地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shù)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