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2023-2024學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文言文閱讀解析版(二)(3)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24 21:36:16
5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他和友人沿中谷進山,越過中嶺后沿著東谷登頂”錯。游覽路線解說錯誤,應當是越過中嶺后沿著西谷登頂,并未進入東谷。
故選B。
5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及”,等到;“既”,已經;“負”,覆蓋;“燭”照亮。
(2)“幸”,希望;“同志”,志趣相同;“嗣”,繼;“葺”,修繕。
52.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登泰山記》全文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據(jù)此可分析出,甲文作者借描寫泰山抒發(fā)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贊美之情。
。2)《黃岡竹樓記》是作者在真宗咸平二年被貶為黃州刺史時所寫的一篇記文。本文是借物寓意的名篇。首先說明為什么用竹子建樓,寫出黃岡當?shù)氐娘L物特點。接著描寫竹樓廣攬山光水色,藏納清幽深遠的神韻,抒發(fā)了竹樓主人清雅出塵的情趣。體現(xiàn)了作者露出屢遭貶謫的哀怨,也隱含了寧折不彎的精神。
據(jù)此可分析出,乙文作者借竹樓抒發(fā)了自己漂泊不定、仕途失意之嘆,同時也傳達出作者身處逆境矢志不渝的信念。
參考譯文:
甲文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fā),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墻,到達泰安。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那些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環(huán)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huán)水。我起初順著中谷進去。(沿著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巔頂。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水道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F(xiàn)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仡^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東岳大帝的女兒)廟。皇帝的行宮(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乙文
黃岡地方盛產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開它,削去竹節(jié),用來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這樣,因為竹瓦價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墻毀壞,長著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穢,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樓兩間,與月波樓相接連。登上竹樓,遠眺可以盡覽山色,平視可以將江灘、碧波盡收眼底。那清幽靜謐、遼闊綿遠的景象,實在無法一一描述出來。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樓中如聽到瀑布聲;冬天遇到大雪飄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瓊亂玉的敲擊聲。這里適宜彈琴,琴聲清虛和暢;這里適宜吟詩,詩的韻味清雅絕妙;這里適宜下棋,棋子聲丁丁動聽,這里適宜投壺,箭聲錚錚悅耳。這些都是竹樓所促成的。
公務辦完后的空閑時間,披著鶴氅,戴著華陽巾,手執(zhí)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樓中,能排除世俗雜念。這里江山形勝之外,只見輕風揚帆,沙上禽鳥,云煙竹樹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爐的煙火已經熄滅,送走落日,迎來皓月,這也是謫居生活中的一大樂事。那齊云、落星兩樓,高是算高的了;井干、麗譙兩樓,華麗也算是非常華麗了,可惜只是用來蓄養(yǎng)妓女,安頓歌兒舞女,那就不是風雅之士的所作所為了,我是不贊成的。
我聽竹匠說:“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鋪兩層,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學士被貶到滁州,至道二年調到揚州,至道三年重返中書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貶往齊安的調令,今年閏三月來到齊安郡。四年當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處,我難道還怕竹樓容易敗壞嗎?希望接任我的人與我志趣相同,繼我愛樓之意而常常修繕它,那么這座竹樓就不會朽爛了。
(2023上·河南·高一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游媚筆泉記
姚鼐
桐城之西北,連山殆數(shù)百里,及縣治而迤平。其將平也,兩崖忽合,屏矗墉回,嶄橫若不可徑。龍溪曲流,出乎其間。
以歲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積雨始霽,溪上大聲淙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樅、槐、楓、栗、橡,時有鳴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復西循崖可二里,連石若重樓,翼乎臨于溪右;蛟凰卫罟胫“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識,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樹,蔭數(shù)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書其上,曰“媚筆之泉”。泉漫石上,為圓池,乃引墜溪內。
左丈學沖于池側方平地為室,未就,邀客九人飲于是。日幕半陰,山風卒起,肅振巖壁,榛莽、群泉、磯石交鳴,游者悚焉,遂還。是日,姜塢先生與往,鼐從,使鼐為記。
【附】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ü(jié)選自姚鼐《登泰山記》)
5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
A.①龍溪曲流,出乎其間 ②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
B.①翼乎臨于溪右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①為圓池,乃引墜溪內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
5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復西循崖可二里”與“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短歌行》)中的“可”字含義不同。
B.“日暮半陰,山風卒起”與“而卒莫消長也”(《赤壁賦》)中的“卒”字含義相同。
C.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所著《水經注》是中國古代最全面而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D.晦,指農歷每月的末一天。類似的詞有朔、望,朔指農歷每月初一,望通常指農歷每月十五。
5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
B.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
C.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
D.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
5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寫桐城西北連綿的山巒,山崖忽合,地勢險峭,難以行走,接著點出“曲流”,表現(xiàn)了山水的態(tài)勢,悄然引出后文要寫的媚筆泉。
B.第二段“積雨始霽”等五句寫的是龍溪十余里間的景色,正值陽春三月,花草樹木映著陽光,溪水潺潺在山間流淌,聲色俱佳,令人神往。
C.文章寫左學沖筑室未成時就邀客宴飲,強調了他特別重視宴飲活動的個性;而這種雅興乃因媚筆泉而生,這增強了媚筆泉引人入勝的魅力。
D.《登泰山記》寫日出:太陽純紅如丹砂,下面有紅光蕩漾,托其冉冉上升。富有動感,如在目前。寥寥數(shù)語,就把日出景象寫得氣勢磅礴。
5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石罅生大樹,蔭數(shù)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2)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答案】53.A 54.B 55.C 56.C 57.(1)石縫中長出大樹,能遮蔽幾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鋪席而坐。
。2)等到登上山頂以后,只見青黑色的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解析】5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①“其”,代詞,那;句意:像龍一樣曲折的溪流,從那里邊流出來。
、“其”,代詞,那;句意:聽那聲音,錚錚鏗鏗有京都流行的聲韻。
B.①“于”,介詞,在;句意:翅膀一樣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于”,介詞,被;句意:這難道不是曹操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C.①“乃”,連詞,于是;句意:形成一個圓形的水池,上邊的溪水流落進去。
、“乃”,副詞,竟然;句意: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
D.①“而”,連詞,表示承接;句意: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而”,連詞,表示修飾;句意:我曾經整天地思考。
故選A。
54.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文言實詞的能力。
A.正確。“復西循崖可二里”中“可”解釋為“大約”;句意:接著沿著懸崖往西走大約二里。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中“可”解釋為“能夠”;句意:像月亮一樣明亮,什么時候能夠摘取呢?
B.錯誤。“日暮半陰,山風卒起”中“卒”解釋為“突然”;句意:傍晚天氣轉為半陰,山風突然刮起來。
“而卒莫消長也”中“卒”解釋為“最終”;句意:而最終也沒有增長和消失。
故選B。
5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溪下面有個很深的大水潭,一塊大石頭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馬剛剛站起身,甩著鬃毛回頭看它的伙伴。扒著石頭向上爬,俯視云彩,飛鳥看起來就像要墜落的樣子。
“潭中”是“出”的地點狀語,中間不應斷開,應在“中”后面斷開,排除BD;
“顧”的賓語為“其侶”,所以應在“侶”后面斷開,排除A。
故選C。
5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強調了他特別重視宴飲活動的個性”錯誤。僅在這里請了一次客,表現(xiàn)不出特別重視宴飲活動的個性。本文寫的是媚筆泉,左太沖并非作者著重敘寫的對象。其實,作者寫其邀客宴飲,只是在突出媚筆泉的魅力。
故選C。
5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罅”,縫隙;“蔭”,遮蔽。
(2)“既”,……之后;“燭”,照亮。
參考譯文:
游媚筆泉記
姚鼐
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疊嶺大概有好幾百里,一直到縣衙所在地才開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兩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樣聳立,高的橫的縫隙幾乎不能走人。像龍一樣曲折的溪流,從這里邊流出來。
去年三月上旬,我們徒步順著溪流從西邊走進去。連續(xù)下了較長時間的雨,天氣剛剛轉晴,溪流發(fā)出很大的嘩嘩聲。走了十多里路,山道兩旁有很多奇形怪狀的石頭、蕙草、松樹、樅樹、槐樹、楓樹、栗樹、橡樹等,不時聽到杜鵑的叫聲。溪下面有個很深的大水潭,一塊大石頭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馬剛剛站起身,甩著鬃毛回頭看它的伙伴。扒著石頭向上爬,俯視云彩,飛鳥看起來就像要墜落的樣子。接著沿著懸崖往西走大約二里,層疊的石頭好像高樓,翅膀一樣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說這是宋代李公麟所說的“垂云沜”啊,有人說后人尋找李公麟記載的地方,沒有找到,于是這塊石頭就被命名。石頭的縫隙間長出一棵大樹,樹陰能容下幾十個人,樹前有平地,可以鋪上席子坐下。樹南邊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書刻在上邊,泉水叫做“媚筆之泉”。泉水漫過石頭形成一個圓形的水池,上邊的溪水流落進去。
左丈學沖在水池邊的平地上建造房子,還沒建成,邀請九位客人在這里飲酒。傍晚天氣轉為半陰,山風突然刮起來,猛烈地吹打懸崖峭壁,樹木草叢、許多泉水、碎石亂響,游玩的人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回去了。這一天,我的伯父姜塢先生也去了,我跟隨他,他讓我記下來這件事。
【附】
泰山正南面有三個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環(huán)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huán)水。我起初沿著中間的山谷進山,走了一小半段,越過中嶺,又沿著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頂。古時候登泰山,是沿著東面的山谷進去,路上有個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我沒有到過那里,F(xiàn)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有山崖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人們都叫它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潁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ü(jié)選自姚鼐《登泰山記》)
編輯推薦:統(tǒng)編版2023-2024學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匯總
掃碼添加企業(yè)微信
免費打包領取
2024年統(tǒng)編版【語文】期末知識點【全科知識點】
更多免費服務【2024最新考試試卷、書籍領取】等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