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資源網 > 高中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二)

電子課本

高考真題

高考模擬題

高中試卷

高中課件

高中教案

高二語文教案:《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二)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1 22:54:40

高二語文教案:《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的】

 。、了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歷史進步性。

  2、了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了解并掌握“數”“發(fā)”“直”“兵”“勝”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并延展閱讀閱讀《仁者無敵》《出爾反爾》兩個選段。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本文的論辯過程及藝術。

 。、難點:

  《孟子》的思想內容,也就是“仁政”的具體內容。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我們剛學了《論語》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禮樂治國,實行仁政。這種政治思想,在戰(zhàn)國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發(fā)展而為仁政學說。當時諸侯連年戰(zhàn)爭,生靈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難,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民心向背是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統(tǒng)治者應該實行仁政,用仁愛之心對待人民,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這樣就能贏得人民的擁護;反之,統(tǒng)治者實行虐政,就會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與梁惠王關于政事的一次回答。下面讓我們來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來議一議,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張在本課中是怎樣反映的。

  二、字詞正音

 。、曳(yè):拖著。

 。、數(cù) :密。

 。、罟(gǔ):網。

 。、洿(wū) :洼地積水,池塘。

 。、鱉(biē):團魚,俗稱王八。

 。、彘(zhì) :豬。

  7、悌(tì):敬愛兄長。

 。浮⑤常╬iǎo) :餓死的人。

  三、《孟子》簡介

  參看課文。

  四、解題

  本文選自儒家經典名著,詞語看似淺易,內涵卻很艱深。仁政是孟子政治學說的核心,《孟子》一書中多次論及仁政的有關問題。

  這篇課文記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

  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提出這個問題實質是想借助增加人力而增加國力。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tre972.cn . All Rights Reserved

知識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