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案:《合歡樹》 6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2024-10-15 17:03:54
第二課時
、颍簩“母親”、“我”與合歡樹的錯過(25分鐘)
。ㄒ唬╁e過花開——抓虛詞
誦讀第8段,抓住五個虛詞,仔細品讀,體會字里行間的情感,領(lǐng)會這一段與“我”的成長虛實相應的關(guān)系。
那年竟(驚喜)
第二年還(不放棄)
又過一年才(期盼)
再過一年都(自責)
——抓住幾個虛詞,以少勝多,細細咀嚼,把握合歡樹這一虛實相生的象征。
。ǘ╁e過相見——抓關(guān)鍵詞
文中有幾次欲看合歡而錯過?請找出來,仔細揣摩表面的“不愿”、“不能”之后的不想、不敢。
不愿意去那個小院子,推說手搖車進去不方便。(不愿中的不敢)
人們(終于又)提到母親?我心里一陣抖(痛),還是(推)說手搖車進出太不易。(不敢中的期待)
與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樹吧。我也想再看看母親住過的那間房。(傷痛后的面對)
想搖車進小院真是不能了。我再看不見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不能中的糾結(jié))
——對文本的理解不能從字面滑過去,要發(fā)現(xiàn)潛行在字詞之下的情感涌動,體會表面平實的文字與內(nèi)在強烈的感情間形成的巨大張力。
。ㄈ槭裁醋髡叻磸兔枋龊蠚g樹與“我”一次次錯過?
錯過不僅是過錯,也是另一種相遇
1、對合歡樹一遍遍的思量和回味,使他和合歡樹在精神上相遇。
有一天那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1。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2是誰種的',是怎么種的。
問:兩處“那棵樹”含義一樣嗎?
那棵樹1:“孩子”的合歡樹,孩子感受到的母愛。
那棵樹2:“我”的合歡樹,我感受到的母愛。
生命流轉(zhuǎn),母愛輪回,合歡樹對于“我”的獨特意義,“我”對生命的獨特體驗,不會消亡。
——理解反復出現(xiàn)的似與文本無關(guān)的孩子是教學重點所在,也是難點所在,為攻破重難點,此處緊緊抓住“孩子”最后一次出現(xiàn)的語句,對重復的“那棵樹”作深入剖析,挖掘相同的表象所指下的不同深層語意,幫助學生順利理解作者通過孩子表達的對母愛和生命的思考。
2、對合歡樹一遍遍的思量和回味,使他得以和自己相遇。
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悲傷也成享受。
合歡樹=母親,合歡樹是觸動作者思念母親的物,它是母親活在人世的見證,是母親生命呈現(xiàn)的另一種方式。(所以“悲傷也成了享受”)
“亦母亦子合歡樹,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
五、藝術(shù)拓展(15分鐘)
1、展示蔣子丹對史鐵生作品的評價“我們從史鐵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個人內(nèi)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nèi)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寧靜。”
請同學們結(jié)合《合歡樹》說說“起伏”、“平靜”各指的是什么?
提示:文字(平實),起伏(感情),寧靜(思考)
2、回顧“這是一篇關(guān)于的散文”的問題,再次填充空白處,寫出自己的理解。
提示:生命、人生、母愛。
3、師生共同填寫小詩總結(jié)全文。
生命是一場又一場的錯過
生命是一幕又一幕的相遇
生命是一回又一回的凝眸
生命是一次又一次的揮別
生命是一筆又一筆青春任性的墨跡,在歲月的宣紙上慢慢變淡發(fā)黃——以蔣子丹對史鐵生文字的評價將學生的感性認識推向理性認知,由一課走向一類,開闊視野,幫助學生打開閱讀史鐵生作品的一扇門。
六、作業(yè)(5分鐘)
1、好的比喻和好的散文一樣,需要融合“我”的情感、“我”的思考、“我”的表達。以此為標準,比較下列比喻的優(yōu)劣,并寫一個關(guān)于母親的比喻,表達你所感受到的母愛。
學生作品示例比較:母親就像一把雨傘,為我遮風擋雨。
母親就像一只鴨子,嘴是硬的,心是軟的。
母親就像一縷陽光,刺目但卻溫暖。
2、推薦閱讀《我與地壇》,讀出其中的“起伏”和“寧靜”,把它寫下來,在微博上分享。
七、教學反思
相關(guān)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shù)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
相關(guān)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