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語文知識點 > 統(tǒng)編版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文言文閱讀原卷版

統(tǒng)編版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文言文閱讀原卷版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25 19:13:35


高考

統(tǒng)編版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文言文閱讀原卷版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令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短住吩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無敵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ü(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

  1.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案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

  今惡辱而居A不仁B是猶惡濕C而居下也D如惡之E莫如F貴德而尊士。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能治其國家”與“欲治其國者”(《大學之道》)兩句中的“治”字含義相同。

  B.“由是觀之”與“自是者不彰”(《老子》)兩句中的“是”字含義相同。

  C.“賊其君者也”與“賊愛其身,不愛人”(《墨子》)兩句中的“賊”字含義不同。

  D.“不足以事父母”與“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兩句中的“事”字含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用武力假借仁義征伐天下,雖可以稱霸,但一定要憑借強大的國力;而用道德來實行仁義卻可以使天下歸心,不必憑借強大國力。

  B.在國家沒有內憂外患時去追求享樂,懶惰游玩,這等于自己找禍上身。“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為前提,推導出“不忍人之政”,進而強調以“不忍人之政”來治理天下,就如“運之掌上”那樣容易。

  D.孟子指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心”與仁、義、禮、智的關系,最后用比喻論證強調了“惻隱之心”對國與家的重要性。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5.孟子認為怎樣才能做到“無敵于天下”  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君子戰(zhàn)雖有陣,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①。近者不親,無務求遠。親戚不附,務無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yè)。舉物而暗,無務博聞②。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而邇修者也。見不修行,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譖愿之言,無入之耳;批扦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強,愿欲日逾,設壯日盛③。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無以竭愛。動于身者,無以竭恭。出于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發(fā)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反之身者也。

 。ü(jié)選自《墨子·修身》)

  材料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ü(jié)選自《禮記·大學》)

  注釋 ①〔豐末〕枝葉繁茂。②〔舉物而暗,無務博聞〕連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就不要追求博聞廣見了。③〔力事日強,愿欲日逾,設壯日盛〕每天勤勉做事,志向日益堅定,事業(yè)日益興盛。

  6.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暢之A四B支C接之D肌膚E華發(fā)F隳顛G而H猶弗I舍者

  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必察邇來遠”與《論語》十二章中的“邇之事父”中的“邇”意思不同。

  B.“其唯圣人乎”與《師說》“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都表示反問語氣。

  C.“不足與游”與《鴻門宴》“秦時與臣游”中的“游”意思相同。

  D.齊其家,指的是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這是治國的前提。

  8.下列對材料一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段墨子先指出“戰(zhàn)、喪、士”的根本是“勇、哀、行”;接著以此得出推論,對人們作出告誡:根本的事做不好,就不要好高騖遠。

  B.第二段墨子認為君子可以使身邊的人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既不聽他人的毀謗之言,也不存?zhèn)λ说南敕ā?br />
  C.第三段墨子認為君子之道即廉潔、仁義、關愛、哀傷,這是不能偽裝的,必須自身具備,才能做到內心慈愛、行為謙恭、言辭溫和。

  D.第四段墨子先從正反兩面論證不修身的后果——“不達、不果、必幾、必惰”等,最后總結:功成名就不會憑空實現(xiàn),要能反省修身。

  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源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10.兩則材料都談到了修身,它們的側重點分別是什么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ㄒ唬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ā墩撜Z·雍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ā墩撜Z·泰伯》)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ā墩撜Z·顏淵》)

 。ǘ

  公【注】受事九郡,務求簡靖。其風概嚴而不猛,待人和而不流。有犯,惻怛以處之,毋貸。故名聲莫不聞。每語同僚,曰:“爾來宦途不再,歲經涉萬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閑之地,葺一容膝之齋,其中唯竹與菊是植,終日燕坐,誠可樂也!”他日又謂余曰:“我得齋名矣。”舉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時。以止名齋可乎  子為我記之。”余謝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屬望,方期大用,膏澤天下,豈容止乎  且余不敏,安敢承教  ”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為過,敢有他望,以重其過  其毋愧我。”遂不敢復辭,勉為之說。

  曰:“止之時義大矣哉!止有兩義: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如蹇之險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時也。行而止者,謂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蓋當止而止,既不失其時;當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觀之,止之為義,非特專主辭祿去位,閉門卻掃,與夫高蹈遠引,遁世無悶之謂也。歷觀前人處止之義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遠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惡盈好謙而止者;有委心乘化,樂天知命而止者,如漢之留侯與二疏及晉之陶淵明是已。是止也固異,夫知進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稱否而冒之者萬萬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噫!為能盡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  孟子不曰:自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公如處止之道,愿以孔子為法,庶無慊于孟氏矣。敢此以為《止齋記》。至大元年冬十月既望,東平段從周記。”

 。ㄟx自段從周《止齋記》),有刪改)

  1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夫知進A而不知退B既得C患失D暨不量其才之稱否E而冒之者F萬萬也G然皆非H圣人之止也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道”在文中活用作名詞,指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為能盡止之之道者”,道,指道理。

  B.“回雖不敏”,與成語“敬謝不敏”中的“不敏”意思相同,都是謙辭,不才之意。

  C.“閉門卻掃”,意思是關上大門,不再灑掃以接待客人;這里的“卻”和“卻話巴山夜雨時”中的“卻”意思相同。

  D.“生民”,意思是百姓。類似的稱呼還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重視“仁”的實踐,認為一個人做到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就應受到天下人的稱許。從這個層面來說,“禮”是“仁”的內化和自覺。

  B.趙公管理九郡,做事風格嚴厲卻不猛烈。有人犯錯,趙公總是以惻隱之心對待,但是也不因此隨便寬恕他。

  C.趙公認為自己已六十歲,官至三品,是人生中該停下來休息的時候了,所以給書齋取名為“止齋”。

  D.作者起初認為趙公精力未衰,可當大任,并以此為由拒絕作記的請托,后又受托成文,并認為“公之止”有可取之處。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2)其中唯竹與菊是植,終日燕坐,誠可樂也!

  1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孔子和“止”,請結合材料談談二者側重點有何不同。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ㄒ唬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老子>第六十四章》

 。ǘ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①死者一酒之,如之何則可  ”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②。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③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  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三)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懷,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節(jié)選自《禮記·大學》)

  【注】①比:替。②耨(nòu):鋤草。③梃:棍棒。

  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B.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C.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D.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老子》又名《南華經》,書中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雙修。

  B.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車萬乘,諸侯出兵車千乘,后世以“萬乘”稱天子。

  C.仁義:是儒家的重要倫理范疇,本意為仁愛與正義。備受孟子推崇,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

  D.《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是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后與《論語》《中庸》《孟子》合為“四書”,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老子》告誡人們做事要善始善終,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yè)。

  B.孟子批評那些不實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評了梁惠王“東敗于齊”“西喪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面對梁惠王利國的急切心態(tài),先表明自己施行仁義的觀點,然后運用比喻論證來闡明施行仁義的意義,最后指出施行仁義的具體措施。

  D.文本(三)中的“誠意”,即人們在修養(yǎng)自身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誠實、不自欺;“誠于中,形于外”就是告訴人們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2)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20.在文本(二)中,梁惠王想洗雪恥辱,向孟子詢問對策。孟子給出的建議是什么  請簡要說明。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文本一: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

 。ā妒酚  老莊申韓列傳》節(jié)選)

  文本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粺o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ǖ诹恼拢ㄟx自《老子》)

  21.文本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

  鳥吾知A其能飛B魚吾知C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D走者可以為罔游者E可以為綸F飛者G可以為矰

  2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書之所。“守藏室史”亦稱“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與“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圖書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來射鳥的拴著絲繩的短箭,因拴著絲繩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來也泛指短箭。

  C.泮,同“判”,分離之意;累,同“蔂”,土筐,累土,一筐土。

  D.《老子》又名《南華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雙修。

  2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本一中老子認為,品德高尚的君子時運來了就要出去做官,時運不濟就和蓬草一樣隨風飄轉。這跟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文本一中孔子在告別老子后,對弟子們說的一番話,彰顯了圣人虛懷若谷、溫良恭儉的品格,同時也側面烘托了老子見識遠過于常人。

  C.文本二中老子認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有堅定的毅力,只有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yè)。

  D.文本二中老子認為圣人要有高遠的追求。他強調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東西,要學習那些常人所不學習的大道理,而不要妄為妄動。

  2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25.文本一中哪些地方能夠表現(xiàn)出“老子,隱君子也”

  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文本一: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

 。ā妒酚·老莊申韓列傳》節(jié)選)

  文本二: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ā独献印返谑徽拢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ā独献印返谌拢

  2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

  B.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

  C.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

  D.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

  2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字”指在本名外所起的表德行或本名含義的名字,社交場合自稱己名,稱他人之字表敬。

  B.矰,是古代用來射鳥的拴著絲繩的短箭,因拴著絲繩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來也泛指短箭。

  C.轂:車輪中心部位,周圍與輻條的一端相接,中間的圓孔用來插車軸。

  D.道家,先秦時期的思想流派,以楊朱、老子和莊子等為代表人物,這三人分別有“無為”“齊物”“貴己”等三種主張。

  2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本一中老子認為,品德高尚的君子時運來了就要出去做官,時運不濟就和蓬草一樣隨風飄轉。這跟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文本一中孔子在告別老子后,對弟子們說的一番話,彰顯了圣人虛懷若谷、溫良恭儉的品格,同時也側面烘托了老子見識遠過于常人。

  C.文本二中《老子》運用三個例子來說明“有”和“無”的關系,并認為“無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為有了“無”,“有”才能發(fā)揮作用。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tre972.c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