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資源網 > 高中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過秦論》 1

電子課本

高考真題

高考模擬題

高中試卷

高中課件

高中教案

高二語文教案:《過秦論》 1

來源:網絡資源 2024-10-15 17:17:10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用事實作根據論證中心論點的寫法。

  2、了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諷今、勸諫漢文帝施仁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意義。了解賈誼的政治主張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理解課文中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2、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教學難點:

  認識賈誼對秦代暴政的批判——“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概聽說過“弱肉強食”這一成語吧,在自然界這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會被打破。在兩千多年前,秦朝國力還是那樣的不可一世,一場農民戰(zhàn)爭就打破了開國者千秋萬代的夢想,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為我們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過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么呢?

  二、作者和《過秦論》寫作意圖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他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過500多年的戰(zhàn)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哆^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論“古”是為了說“今”。“過秦”課本注釋1,意思是指出秦的過失,過,這里是動詞。

  二、概括全文布局

  1.先按表達方式將全文分為兩部分。

  (1)記敘部分:寫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前四段)敘史實

  (2)議論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最后一段)析原因

  2.再分析記敘部分的層次,可分兩大層。

  (1)興起的過程(前三段)

  (2)滅亡的過程(第四段)

  三、講讀課文

  (一)誦讀第1段。

  在誦讀練習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容要點:

 、偾氐牡乩韮(yōu)勢;

 、谇匦⒐恼我靶——統(tǒng)一天下

  (席<像席子一樣地,名作狀>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刍緡(內立法度,務耕織,修<整治、修理>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之崛起----雄心勃勃----興

  (二)誦讀第2段。

  1、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

  明確: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

  2、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明確:

 、賹⒒菸摹⑽、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②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秦之擴張----所向披靡----強

  3、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既然沒有,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為下文作鋪墊,以統(tǒng)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后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

  (三)誦讀第3段。

  1、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么。

  明確: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2、劃分全段層次:

 、偈拙鋵懬厥蓟式y(tǒng)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么?

  明確:這是中國空前的統(tǒng)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诖螌憯U大版圖,有什么作用?

  明確: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

  秦之統(tǒng)一----勢如破竹----盛

 、蹖懬厥蓟实膶日哌@一層的要害是什么?

  明確:施行暴政,“不施仁義”,為結論張本。(“誰”“何”都是疑問代詞用如動詞,由此引申出“呵問他是誰”的意思。)

  以上二小層可合并為一層:寫秦始皇對內、對外的政策。

 、苣┚鋵懯蓟实脑O想,有什么作用?

  明確:反襯秦王朝滅亡之迅速。

  秦之覆滅----施暴政----怨聲載道----亡

  3、本段在全文結構中有怎樣的作用?

  明確:上文寫秦日益強大,為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本段寫統(tǒng)一后的措施說明秦已從攻勢轉為守勢;正因為措施不當,才導致了它的迅速滅亡,所以下段接著寫它的滅亡,作者“過秦”之意盡在其中。

  (四)誦讀第4段。

  默讀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陳涉起義,天下云集響應,并起亡秦。

  1、開頭寫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

  明確: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2、作者寫陳涉起義的一段話中,要害是哪一句?

  明確:“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3、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全國人民不滿秦王朝的統(tǒng)治。

  4、它為下文哪一句作鋪墊?

  明確:“仁義不施”。

  5、“將數百之眾”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

  明確:“百萬之師”——秦人能打敗九國“百萬之師”,而不敵陳涉“數百之眾”,可以發(fā)人深思。

  6、“斬木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

  明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7、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秦之覆滅----起義軍----一敗涂地----亡

  (五)誦讀第5段。

 、俚谝粚(開頭至“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對比論述九國之師和陳涉之眾的力量。開頭指出秦王朝的優(yōu)勢仍然存在,這是對比論述的前提。對比則表明陳涉的地位和農民軍的武器及素質遠不如九國之君及其部隊。要害是“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這八字,是為全文的結句設伏的。

  ②第二層(“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至結句)

  照應全篇,歸納中心論點。“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應第1、2段,“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照應第3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照應第4段。“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為全文中心論點。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四、總結全文

  探討本文怎樣使用對比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明確:

 、倏v向對比:秦統(tǒng)一全國前對諸侯處于攻勢;統(tǒng)一后對全國人民處于守勢,是為了說明“攻守之勢異”這一點的。秦統(tǒng)一全國前由弱到強,原因是“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是“施行仁義”;統(tǒng)一后油強變弱,原因是“廢先王之道”,不施行仁義,逐漸衰弱直至滅亡也是必然結果。

 、跈M向對比:

  a、秦國和六國。反襯秦國的強大,指出秦歷代君王“因遺策”,施行仁政。

  b、秦朝和陳涉。雙方地位、才能、軍隊、武器懸殊而弱小的陳涉能一呼百應,因秦不施仁義

  c、陳涉和九國之師。九國之師擁有大批謀士、精良武器和訓練有素的士兵無法戰(zhàn)勝秦國,而一群斬木為兵的農民軍卻戰(zhàn)勝了秦國,這說明秦的暴虐無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相關推薦:


  高二語文教案匯總


  高二語文教案:《陳奐生上城》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tre972.cn . All Rights Reserved

知識商店